达人知澹薄,默默见非常

达人知澹薄,默默见非常

诗句读音
达人知澹薄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dárénzhī|zhìdàn báo
默默见非常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mò mòjiàn|xiànfēi cháng

达人知澹薄,默默见非常释义

【达】《廣韻》《集韻》他計切,音替。《字林》足滑也。《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註》达,滑也。又《集韻》他達切,音闥。與同。《博雅》逃也。一曰行不相遇。又陁葛切,音達。與達同。通也。一曰迭也。 俗作迖、迏,非。漢典考證:〔《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 謹照原文瘱改瘱。 考證:〔《王褒·洞簫賦》其妙聲,則淸靜厭瘱,順敘达。〕 謹照原文瘱改瘱。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澹薄】1.恬淡寡欲。《淮南子·主术训》:“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向秀甘澹薄,深心託豪素。”唐唐彦谦《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薄无心地,世事生疏欲面墙。”宋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吟三十韵》:“久闲便澹薄,渐老厌諠譁。”2.淡薄,不浓烈。唐卢纶《春思贻李方陵》诗:“渐知懽澹薄,转觉老殷勤。”《新唐书·卢钧传》:“钧与人交,始若澹薄,既久乃益固。”宋范成大《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澹薄,月窗横影已精神。”《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宗仁﹞心里澹薄了好些,朝暮情意渐渐

【默默】不说话。《韩诗外传》卷十:“有諤諤争臣者,其国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国亡。”宋司马光《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臣职忝密近,官备藩方,不敢默默,理须上列。”郭沫若《残春》四:“从山下登上山顶时,彼此始终无言,便是坐在茶亭之中,也是相对默默。”2.幽寂无声。《楚辞·九章·悲回风》:“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洪兴祖补注:“默默,寂无人声也。”宋王安石《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默默此时谁会得,坐凴江阁看飞鸿。”叶圣陶《火灾》:“窗外雪花默默地落下,一切没有声息。”3.无知貌。《庄子·天运》:“荡荡默默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非常】1.不合惯例;不适时宜。《左传·庄公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亦非常也。”杜预注:“失常礼。”《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北取燕蓟,调发非常,动以军期为言。”2.不同寻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説。”鲁迅《野草·风筝》:“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3.突如其来的事变。《史记·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