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庭与尼山,历历抚遗迹

大庭与尼山,历历抚遗迹

诗句读音
历历抚遗迹平仄:仄 仄 仄 仄 平
拼音: lì lìfǔyí jì
大庭与尼山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dà tíngyǔ|yù|yúní shān

大庭与尼山,历历抚遗迹释义

【历历】《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歷歷。”唐杜甫《历历》诗:“歷歷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宋孔平仲《月夜》诗:“更登高处望,歷歷见湖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桂庵》:“景物歷歷,如在目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六:“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2.逐一,一一。唐韩愈《送李正字归》诗:“歷歷余所经,悠悠子当返。”明高启《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歷歷问桑梓。”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善饮者歷歷尝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苏州酒也。’”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计看

【抚】《篇海》俗撫字。(撫)〔古文〕《唐韻》芳武切《集韻》《韻會》斐父切,音捬。《說文》安也。《增韻》慰勉也。《禮·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註》撫猶有也。《疏》撫爲存撫,故爲有也。《左傳·文十二年》鎭撫其社稷。又《說文》一曰循也。《書·臯陶謨》撫于五辰。又《廣韻》持也。又按也。《禮·曲禮》君撫僕之手。《又》客跪撫席而辭。《疏》以手按止之也。《又》國君撫式。《註》撫,猶據也。又拍也。《儀禮·鄕射禮》左右撫矢而乗之。又《揚子·方言》拊撫,疾也。《郭璞註》謂急疾也。又州名。漢豫章郡,隋置撫州。又《集韻

【遗迹】“遗跡”。亦作“遗蹟”。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邕(蔡邕)作《篆势》曰:‘鸟遗跡,皇頡循。’”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宋苏

【大庭】亦作“大廷”。1.外朝之廷。《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朱右曾校释:“庭当作廷。大廷,外朝之廷,在库门内雉门外。”《韩非子·解老》:“故议於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2.指朝廷。宋洪迈《夷坚支志景·馀干县楼牌》:“是时赵子直家居县市,赴省试,已而大廷唱名为第一。”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故令贪夫盈於朝列,饕餮贡於大庭,犹曰美政文明,斯则戾矣。”

【与】《廣韻》《集韻》《正韻》同與。《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與)〔古文〕《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又《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又《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又待也。《論語》歲不我與。又《博雅》如也。《前

【尼山】丘。宋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尼山枯无华,奄奄山鬼相揄揶。”参见“尼丘”。2.指孔子。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昔尼山奥旨,传在经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一·儒家类序》:“王通教授河汾,始摹拟尼山,递相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而宋之贤者,以为可躋之尼山之次。”参见“尼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