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途九轨自可识,广居安宅宁当僦

大途九轨自可识,广居安宅宁当僦

诗句读音
大途九轨自可识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仄 平
拼音: dà|dài|tàitújiǔ guǐzì kěshí|zhì
广居安宅宁当僦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去四十九宥
拼音: guǎng jūānzháiníng dāngjiù

大途九轨自可识,广居安宅宁当僦释义

【大】〔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正韻》度柰切,音汏。小之對。《易·乾卦》大哉乾元。《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又初也。《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又徧也。《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又肥美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又過也。《戰國策》無大大王。又長也。《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

【途】《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玉篇》路也。《廣韻》道也。又通作涂、塗。《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論語》遇諸塗。又叶徒故切,音度。《張衡·思賦》雲師以交集兮,凍雨沛其灑途。轙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輅。

【九轨】九辆车并列行驶的路面宽度。《周礼·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郑玄注:“经纬之涂,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乘车六尺六寸,旁加七寸,凡八尺,是为辙广。九轨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旁加七寸者,辐内二寸半,辐广三寸半,綆三分寸之二,金辖之间,三分寸之一。”汉张衡《东京赋》:“经途九轨,城隅九雉。”宋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诗:“如行九轨道,并驱无击轂。”清唐甄《潜书·法王》:“执此致之,直而无曲,显而无隐,如行九轨之途,更无他歧。”2.指城中大道。宋苏辙《贺雪御筵谢状》:“九轨澄清,已消尘壒之

【自可】可以;自然可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宋叶适《寄吕巽伯换酒亭》诗:“瑯琊初址未完牢,犹倚虚名用我曹。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2.犹自许。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为人魁伟沉塞,以武勇游仕许汴之间,寡言自可,不与人交,众推以为鉅人长者。”

【识】〔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又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又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又姓。見《姓纂》。又《廣韻》《集韻》《韻會》

【广居】宽大的住所。儒家用以喻仁。《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孙奭疏:“孟子言能居仁道以为天下广大之居。”朱熹集注:“广居,仁也。”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宅】〔古文〕《唐韻》場伯切《集韻》《韻會》《正韻》直格切,音澤。《說文》宅,所托也。《爾雅·釋言》居也。《疏》謂居處也。《釋名》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書·禹貢》四隩旣宅。《召誥》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又《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又所居之位亦曰宅。《書·舜典》使宅百揆。又《立政》克用三宅三俊。《註》宅以位言,俊以德言。三宅,謂居常伯常任準人之位者。又《禮·郊特牲》土反其宅。又定也。《書·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註》安定天命也。又宅兆亦曰宅。《禮·雜記》大夫卜宅與葬日。又叶徒落

【宁当】;岂可。《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七岁读《论语》,志在书传,母常非之,曰:‘当习女工,今不是务,寧当学博士邪!’”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民间君子,犹内不负心,外不愧影,上不欺天,下不食言,岂况古之真人,寧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誑误将来,何所索乎!”宋范成大《秋芸有春绿》诗:“清霜早晚至,何草不能黄?寧当念衰落,政尔事容光。”典

【僦】《唐韻》《正韻》卽就切,酒去聲。《說文》賃也。《淮南子·汜論訓》今夫僦載者,救一車之任,極一牛之力,爲軸之折也。 古用就轉僦音,後又加人。从人,就,會意。今僦就音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