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
诗句 | 读音 |
---|---|
大宛汗血古共知 | 平仄:仄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dà yuānhàn xuè34|1zhī|zhì |
青海龙种骨更奇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qīng hǎilóng zhǒnggǔ|gūgēng|gèngqí|jī |
大宛汗血古共知,青海龙种骨更奇释义
【大宛】名。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与大月氏接,产汗血马。大约在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见《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因其地产名马,后亦称骏马为“大宛”。唐白行简《李娃传》:“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典
【汗血】1.汗与血。唐顾况《从军记》之二:“杀人蓬麻轻,走马汗血滴。”《孽海花》第二回:“靠了那班举人、进士、翰林出身的大元勛,拚着数十年汗血,斫着十几万头颅,把那些革命军扫荡得乾乾净净。”瞿秋白《文艺杂著·荒漠里》:“汗血虽然‘漂杵’,诗人却立在杵上,正在乘长风破万里浪。”2.流汗流血。借指辛劳与奋战。《后汉书·崔駰传》:“汗血竞时,利合而友。”李贤注:“汗血谓劳力也。”续范亭《如是我闻》诗:“抗日何所恃,忠贞与汗血。巩固根据地,首要在建设。”曹禺等《胆剑篇》第一幕:“有时这一刀的力量,确是比千军万马十年辛苦的
【古】〔古文〕《唐韻》《集韻》公戸切《韻會》果五切《正韻》公土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又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又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
【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又姓。《氏族略》以國爲氏。又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
【知】〔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
【青海】湖名。为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古名鲜水、西海,又名卑禾羌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北史·吐谷浑传》:“青海周围千餘里,海内有小山。”唐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宋杨忆《汉武》诗:“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2.喻边远荒漠之地。清吴兆骞《闰三月朔日将赴辽左留别吴中诸故人》诗:“名列丹书难指罪,身投青海已无家。”3.东方之海。也借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淮南子·墬形训》:“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於青海。”高诱注:“东方之海。”元迺贤《京城杂
【龙种】传种。北周庾信《春赋》:“马是天池之龙种,带乃荆山之玉梁。”2.指骏马。《魏书·吐谷浑传》:“青海周回千餘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宋苏轼《韦偃<牧马图>》诗:“龙种尚与駑駘游,长秸短豆岂我羞。”清纳兰性德《拟古诗》之二六:“天闲十万匹,对此皆凡材。倾都看龙种,选日登燕臺。”3.喻俊杰。晋习凿齿《襄阳耆旧传·龙种来归》:“庞焕去官还乡,里人曰:‘我家池里龙种来归。’”4.指帝王的子孙。《隋书·房陵王勇传》:“长寧王儼,勇长子也。诞乳之初,以报高祖
【骨】《唐韻》《韻會》古忽切《集韻》吉忽切,音汨。《說文》肉之覈也。《釋名》骨,滑也。骨堅而滑也。《靈樞經》腎主骨,張筋化髓榦,以立身。《周禮·天官·疾醫》以酸養骨。《註》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淸而散。屬地,濁而聚。又牲骨。《禮·祭統》凡爲俎者,以骨爲主。《儀禮·鄕射禮註》以骨名肉,骨貴也。又姓。《隋書·骨儀傳》骨儀,京兆長安人。又《唐書·東夷傳》新羅,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別。又苦骨,苦參別名。又多骨,白荳別名。見《本草綱目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奇】《廣韻》《集韻》《韻會》渠羈切《正韻》渠宜切,音琦。異也。《莊子·北遊篇》萬物一也。臭腐化爲神奇,神奇復化爲臭腐。《仙經》人有三奇,精,氣,神也。又祕也。《史記·平傳》平凡六出奇計,其奇祕世莫得聞。又姓。又天神名。《淮南子·地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又四凶之一。《史記·五帝紀》少皡氏有不才子,天下謂之窮奇。《註》窮奇,卽共工氏。又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窮奇犀。《註》狀如牛,蝟毛,音如嘷狗,食人。又江神謂之奇相。《江記》帝女也。卒爲江神。又與琦通。又《廣韻》《集韻》《韻會》居宜切,音羈。一者,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