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苜蓿,太华芙蕖

大宛苜蓿,太华芙蕖

诗句读音
大宛苜蓿平仄:仄 仄 仄
拼音: dà yuānmù xu
太华芙蕖平仄:仄 平 平 平
拼音: tàihuá|huà|huāfú qú

大宛苜蓿,太华芙蕖释义

【大宛】名。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与大月氏接,产汗血马。大约在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见《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因其地产名马,后亦称骏马为“大宛”。唐白行简《李娃传》:“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典

【苜蓿】1.古大苑语buksuk的音译。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又称怀风草、光风草、连枝草。花有黄紫两色,最初传入者为紫色。可供饲料或作肥料,亦可食用。《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唐薛令之《自悼》诗:“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明姚士粦《见只编》卷中:“海盐翁学训严之,寿昌人。为人严正,而接士宽厚。官贫斋冷,苜蓿自甘

【太】《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同。《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又叶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 亦作太。

【华】〔古文〕《唐韻》戸花切《集韻》胡瓜切,音划。《書·舜典》重華協于帝。《傳》華謂文德。又《禮·檀弓》華而睆。《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又《廣韻》草盛也。又粉也。《曹植·洛神賦》鉛華弗御。又髮白也。《後漢·陳蕃傳》蹇諤之操,華首彌固。又華林,園名。《魏志》芳林園卽今華林園。又地名。《戰國策》說趙王于華屋之下。《史記·秦本紀註》華陽,地名。《吳志·孫皓傳》皓舉大衆出華里。又《水經注》河水東南徑華池。又華表。《古今註》堯設誹謗木,今之華表。又星名。《晉書·天文志》大帝九星曰華蓋。又《韻會》胡化切,音

【芙蕖】亦作“芙渠”。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南朝梁江淹《莲花赋》:“若其华实各名,根叶异辞,既号芙渠,亦曰泽芝。”宋王安石《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清秦松龄《和吴弘人见赠之作》:“尊酒共君秋夜醉,满庭清露湿芙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