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遇真诀,须要执持心猛烈
大丈夫,遇真诀,须要执持心猛烈释义
【遇】〔古文〕《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等韻》魚具切,音寓。《玉篇》見也,道路相逢也。《廣韻》不期而會也。《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穀梁傳》不期而會曰遇。《禮·曲禮》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註》未及期,在期日之前也。《周禮·春官·大宗伯》諸侯冬見曰遇。《註》偶也,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又待也,接也。《前漢·季布傳》遇人恭謹。又《蒯通傳》漢王遇我厚。又合也。《前漢·揚雄傳》七十說而不遇。又姓。《風俗通》漢有遇冲,爲河內太守。又《字彙補》五口切,與偶同。《史記·天官書》氣相遇者,使勝高。又《集韻》
【真】同眞。俗字。
【诀】《唐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說文》訣別也。《增韻》辭也。《史記·吳起傳》東出衞郭門,與其母訣。《後漢·雷義傳》輕行相候,以展訣別。又《玉篇》死別也。《類篇》絕也。《通俗文》與死者辭曰訣。《唐書·李勣傳》生死永訣。又《說文》法也。《韻會》方術要法謂決定不疑也。《列子·說符篇》衞人有善數者,以訣喩其子。《魏書·釋老志》大禹聞長生之訣。又《韻會》通作決。《前漢·蘇武傳》李陵與武決去。《註》決,別也。又《韻會小補》呼決切,音血。怒訶也。又《集韻》涓惠切,音桂。決也。又叶居悸切,音季。《陸機·愍思賦》望
【须要】要。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然大义大节须要知,若细微亦不必知也。”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二折:“缓急间须要你支吾,可怜我孤身的躲难逃灾,更一家儿衔寃负屈。”清李渔《奈何天·密筹》:“他若问我的虚实,你须要留心对他。”冰心《我的学生》:“幸而开刀经过良好,只是失血太多,须要输血。”
【执持】1.握持;掌握;控制。《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诸侯拘迫汉制,牧相执持之也。”宋程大昌《演繁露·古爵羽觞》:“盖通身全是一爵也,惟右偏著耳,以便执持,如屈巵然。”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2.操守。《明史·唐胄传》:“胄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四·王东皋》:“汤阴王东皋,官文选郎中,清介有执持,为本朝吏部第一。”3.指所坚持的观念见解。明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大臣被论》:“又弹李晋江诸疏,往往指其学问之僻,执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
【猛烈】1.强烈;剧烈。《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唐孔颖达疏:“言舜居大録之时,阴阳和,风雨时,无此猛烈之风。”宋沉作喆《寓简》卷十:“遇天晴,日色猛烈。”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城四门皆有巨砲,猛烈不可当。”峻青《黎明的河边》五:“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2.刚烈;刚强。唐吕岩《题桐柏山黄先生庵门》诗:“我今劝子心悲切,君自思兮生猛烈。莫教大限到身来,又是随流入生灭。”明李贽《与梅长公书》:“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真聪明,真猛烈,真正大,不意衡湘老乃有此儿,又不意衡湘老更有此侄儿也。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