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伴方平同一醉,明朝应作蔡经身

得伴方平同一醉,明朝应作蔡经身

诗句读音
得伴方平同一醉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去六至
拼音: dé|děi|debànfāng píngtóng yīzuì
明朝应作蔡经身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míng cháo1|4zuòcàijīngshēn

得伴方平同一醉,明朝应作蔡经身释义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伴】《廣韻》蒲管切,盤上聲。侶也,依也,陪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薄半切,盤去聲。義同。宋時有館伴使。又《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判。《詩·大雅》伴奐爾游矣。《註》伴奐,閒暇意。又《韻補》叶皮變切,音卞。《楚辭·九章》衆駭遽以離心兮, 又何以爲此伴也。同極而異路兮,又何以爲此援也。援音是願。

【方平】传说中汉桓帝时神仙王远的字。明徐复祚《红梨记·咏梨》:“小姐今日下临,就如上元之降封涉,麻姑之过方平。”

【同一】1.共一,合一;统一。《韩诗外传》卷五:“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章:“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同一。”2.相同;同样。南朝宋张镜《观象赋》:“三极虽殊,妙本同一。”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閭。”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二:“唐人五言絶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与浄名默然、达磨得髓同一关捩。”艾青《旷野》诗:“却好象永远被同一的影子引导着,结束在同一的命运里。”漢

【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將遂切,音檇。《正韻》爲酒所酣曰醉。《書·酒誥》德將無醉。《詩·大雅》旣醉以酒。又心醉。《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文中子·事君篇》心醉六經。又骨醉。《唐書·武后紀》高宗王后蕭良姊爲武昭儀所誣,囚之,武氏置二人釀甕中,曰令二姬骨醉。又心和神全曰醉。《淮南子·覽冥訓》通于大和者,惛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不知其所由也。又《字彙補》醉李,地名。與檇李同。《公羊傳·定十四年》於越敗吳于醉李。又《字彙補》精崔切,音嶉。《李世澤·韻圖》醉字有平去二音。 《說文》醉,卒也。卒其度量

【明朝】。晋左思《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2.明天。今天的下一天。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五:“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復更出。”《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且归去,你明朝却送我丈夫归来则个。”潘漠华《三月五夜》诗:“明朝将离去,为了你,又停留一天。”3.以后,将来。五代齐己《感时》诗:“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明高启《松隐为爱叔能赋》:“我今身似浮云閒,正合著在长林间。明朝倘许同栖泊,便拟飞随白鹤还。”盛明之朝。诗文中常称本朝为“明朝”。宋王禹偁《送淳于中舍悬车侍养》诗:“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

【作】〔古文〕胙《唐韻》則洛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臧入聲。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書·堯典》平秩東作。又振也。《書·康誥》作新民。又造也。《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詩·鄘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又爲也。《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又始也。《詩·魯頌》思馬斯作。又坐作。《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又將作,秦官名。《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又作猶斮也。《禮·內則》魚曰作之。《註》謂削其鱗。又汨作,逸書篇名。又姓。漢涿郡太守作顯。又與詛同。怨謗也。《詩·大雅》侯作侯祝。又《集韻

【蔡】〔古文〕《唐韻》倉大切《集韻》《類篇》七蓋切,音。《說文》草也。《玉篇》草芥也。草際也。又《論語》臧文仲居蔡。《何晏註》蔡,國君之守龜,出蔡地,因以爲名焉。又山名。《書·禹貢》蔡蒙旅平。《疏》蔡,山名。又《禹貢》二百里蔡。《傳》蔡,法也。法三百里而差。又國名。《書·蔡仲之命疏》成王命蔡叔之子踐諸侯之位,作蔡仲之命。又姓。《史記》蔡澤,古作祭,《左傳》祭仲,《國語》祭公謀父,《後漢書》祭遵俱作蔡。又《集韻》七曷切,音攃。《前漢·李廣利傳》昧蔡爲宛王。又桑割切,音薩。放也。《左傳·昭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

【经】〔古文〕坕《唐韻》《廣韻》古靈切《集韻》《韻會》《正韻》堅靈切,音涇。《說文》織也。《玉篇》經緯,以成繒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經,謂經緯。又《易·頤卦》拂經於丘。《註》經猶義也。又《書·酒誥》經德秉哲。《傳》能常德持智。《左傳·昭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又《詩·大雅》經之營之。《傳》經,度之也。又《周禮·天官·冢宰》體國經野。《註》經,謂爲之里。《疏》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又《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註》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又《禮·月

【身】《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申。《說文》躬也,象人之身。《爾雅·釋詁》我也。《疏》身,自謂也。《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廣韻》親也。《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又《繫辭》近取諸身。《書·伊訓》檢身若不及。《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又《詩·大雅》大任有身。《傳》身,重也。《箋》重爲懷孕也。《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又告身。《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又《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註》索隱曰:身音捐。又《韻補》叶尸連切。《楊方·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