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地方知照,逢时异赫曦

得地方知照,逢时异赫曦

诗句读音
得地方知照平仄:平 平 平 仄
拼音: dé|děi|dedì fāngzhī zhào
逢时异赫曦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féngshí4hè xī

得地方知照,逢时异赫曦释义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地方】古人的一种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晋书·天文志上》:“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再往后又是一院,神殿两层,上圆下方,象征古人想象中的‘天圆地方’。”2.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明唐顺之《与陆东湖锦衣都督》:“賑荒供军之费,一无所出。江北军需,正额地方所供,计十六万。”《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一个水灾,也不知伤了多少民田民命,地方大吏飞章入奏请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五:“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这里地方与“中

【知照】1.知晓。宋苏轼《与人书》之二:“辱示长笺,词旨过重。适少冗迫,来使不敢久稽,未及占词为答,想知照未甚讶也。”2.通知;关照。《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过了德州,离京一日近似一日,安老爷便发信知照家里,备办到京一切事件。”叶圣陶《未厌集·小病》:“说走就走,不用多转个念头,更不用知照谁。”3.旧时亦作下达公文用语。郑观应《盛世危言·贩奴》:“申报本省大吏,知照出使大臣,俟船到彼国之时,船主呈请华官照单覆验。”

【逢】《唐韻》《集韻》《韻會》符容切,音縫。《說文》遇也。从辵,峯省聲。《正韻》値也。《左傳·宣三年》不逢不若。《書·洪範》子孫其逢吉。又《正韻》迎也。《揚子·方言》逢、迎,逆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又逆也。《前漢·東方朔傳》逢占射覆。《註》逆占事,猶言逆刺也。又大也。《禮·儒行》衣逢掖之衣。《註》衣掖下寬大也。又閼逢,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註》言萬物鋒芒欲出,壅遏未通也。又與縫通。《禮·玉藻》深衣縫齊倍要。《註》縫,或爲逢。又有逢,國名。《左傳·昭二十年》有逢伯陵因之。《註》逢伯陵,殷諸

【时】〔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又《韻會》辰也,十二時也。又《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又《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

【异】《廣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之切,音怡。《廣韻》已也。《書·堯典》异哉,試可乃已。《傳》异,已也,退也。言餘人盡巳,惟鯀可試,無成乃退。《正義》异聲近巳,巳訓止,是停住之意,故爲退也。又《集韻》發歎也。又《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怡去聲。《說文》舉也。又《廣韻》退也。又與異通。《列子·楊朱篇》何以异哉。(異)〔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移去聲。《說文》分也,从廾从。予也。《博雅》異分也。《史記·商君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又不同也

【赫曦】“赫羲”。亦作“赫爔”。1.炎暑炽盛貌。三国魏曹植《诰咎文》:“炎旱赫羲,飈风扇发。”《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一》:“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张铣注:“赫曦,炎盛貌。”唐张九龄《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诗:“缅然万里路,赫曦三伏时。”清魏源《栈道杂诗》之二:“并为大岭阴,曾无赫曦煖。”2.显赫貌。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缅吾祖之赫羲,帝高阳之玄胄。”南朝梁江淹《萧拜太尉扬州牧表》:“名爵赫曦,僶俛优泰。”3.光明貌。宋司马光《次韵和冲卿中秋陇月》:“岂无锦幄翠帘垂,匝树明灯正赫曦。”4.指太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