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跨京师都邑壮,俗兼吴楚智谋深

地跨京师都邑壮,俗兼吴楚智谋深

诗句读音
俗兼吴楚智谋深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sújiānwú chǔzhì móushēn
地跨京师都邑壮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dì|dekuàjīng shīdū|dōu4zhuàng

地跨京师都邑壮,俗兼吴楚智谋深释义

【俗】〔古文〕圱《唐韻》似足切《集韻》《韻會》《正韻》松玉切,音續。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釋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禮·曲禮》禮從宜,使從俗。又《周禮·天官》八則治都鄙,六曰禮俗,以馭其民。又不雅曰俗。《黃庭堅曰》士俗不可醫。或問不俗之狀,庭堅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 《說文》从人,谷聲。《徐曰》俗之言續也。轉相習也。漢典考證:〔相如上林賦徼受屈。〕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 考證:〔相如上林賦徼受屈。〕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

【兼】〔古文〕《唐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音縑。《說文》幷也。从手禾。兼持二禾也。《徐曰》會意。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註》師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又姓。《韻會》衞公子兼之後。

【吴楚】1.春秋吴国与楚国。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吴楚凭江,负固方城。”2.泛指春秋吴楚之故地。即今长江中、下游一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君吴楚之士,亡国之餘,有何异才,而应斯举?”唐杜甫《登岳阳楼》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明许宗鲁《登齐山楼》诗:“淮淝山色尊前出,吴楚江流画里看。”陈毅《咏三峡》诗:“总嫌太狭窄,吴楚天地宽。”3.指吴地和楚地。比喻不同区域。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虽讎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繫,终不可逭。”4.指汉高祖分封的吴楚诸侯国。《史记

【智谋】。《管子·霸言》:“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将恐天下之人捲舌而不言,智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前汉书平话》卷上:“臣等一生忠义,千古功名,以死战于垓前,施智谋于阵上。”梁斌《播火记》三九:“共产党智谋多,什么奇人都有。”

【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針切,音。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眞定府。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地】〔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

【跨】《唐韻》《正韻》苦化切《集韻》《韻會》枯化切,音胯。《說文》渡也。《玉篇》越也。《左傳·昭十三年》康王跨之。《註》過其上。又《廣韻》兩股閒也。《詩·魯頌》有驈有黃。《傳》驪馬白跨曰驈。《疏》郭云:髀閒也。倉頡篇云:兩股閒也。又《廣韻》《集韻》《正韻》苦故切,音庫。踞也。《晉語》不跨其國。《註》猶踞也。《史記·李斯傳》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又《史記·司馬相如傳》跨野馬。《註》索隱曰:跨,乗之也。又《廣韻》苦瓜切《集韻》《韻會》《正韻》枯瓜切,音誇。吳人云坐曰跨。《類篇》大坐也。又《廣韻》《集韻》《韻會

【京师】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马瑞辰通释:“京为豳国之地名……吴斗南曰:‘京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其説是也。”“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一说,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周文、武建都于此,统名之曰“京师”。见清顾炎武《肇域志》。2.天子的军队。《左传·庄公十一年》:“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都】〔古文〕《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音闍。《廣韻》天子所宮曰都。《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又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又《正韻》美也,盛也。《詩·鄭風》洵美且都。《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又歎美之辭。《書·臯陶謨》臯陶曰都。又《正韻》居也。《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又《廣韻》總也。《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韓愈·答崔立之

【邑】《集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一入切,音浥。《說文》國也。《正韻》都邑也。《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又《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註》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又王畿亦稱邑。《書·湯誓》率割夏邑。《詩·商頌》商邑翼翼。又侯國亦稱邑。《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詩·大雅》作邑于豐。又於邑,氣逆結不下也。《楚辭·九章》氣於邑而不可止。《前漢·成帝贊》言之可爲於邑。《註》於邑,短氣

【壮】《廣韻》《集韻》《韻會》側亮切《正韻》側况切,莊去聲。《說文》大也。又彊也,盛也。《爾雅·釋天》八月爲壯。《易·卦名》震上乾下,大壯。《禮·曲禮》三十曰壯。《月令》仲冬之月,冰始壯。又《史記·趙后傳》額上有壯髮。《師古曰》俗呼圭頭是也。又《前漢·食貨志》貝有五種,一曰壯貝。又傷也。《郭璞曰》淮南呼壯爲傷。又醫用艾灸,一灼謂之壯。又側羊切,音莊。亦姓。《晉語》趙子問賢人,得壯馳兹。又《伏滔·望濤賦》宏濤於是鬱起,重流於是電驤。起沙渟而迅邁,觸橫門而克壯。 俗从土作壯,省作壮,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