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炉煨火通身暖,寒暑到来休更论
诗句 | 读音 |
---|---|
地炉煨火通身暖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二十四緩 拼音: dì lúwēi huǒtōng shēnnuǎn |
寒暑到来休更论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hán shǔdào láixiū|xǔgēng|gènglùn|lún |
地炉煨火通身暖,寒暑到来休更论释义
【地炉】亦作“地鑪”。1.《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鑪,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后因以“地炉”为大地陶冶万物的神炉。清黄遵宪《东沟行》:“地炉煮海海波涌,海鸟絶飞伏蛟恐。”2.就地挖砌的火炉。唐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军中无事但欢娱,暖屋绣帘红地炉。”宋周密《齐东野语·李泌钱若水事相类》:“若水如期往,见一老僧与希夷拥地炉坐。”清黄景仁《初四复雪》诗:“知君浑舍有同赏,榾柮煴火围地炉。”赵树理《新食堂里忆故人》:“饭厅里摆着两列方桌,每张桌周围有四条板登;中间留着相当宽的路,烧着两个地炉。”3.
【煨火】燃起炭火。元耶律楚材《和邦瑞韵送行》:“幸有和林酒一樽,地炉煨火为君温。”
【通身】1.全身;浑身。《陈书·高祖纪下》:“仙人见於罗浮山小石楼,长三丈所,通身洁白,衣服楚丽。”清李渔《蜃中楼·辞婚》:“听了使君之言,不觉通身汗下。”曹禺《雷雨》第一幕:“她通身黑色。旗袍镶着银灰色的花边。”2.整个物体。《北史·穆观传》:“明元亲临其丧,悲动左右,赐以通身隐起金饰棺。”张洁《尾灯》:“那个暖水瓶通身雪白,上面还画了一枝蓝色的水仙。”3.完全,全部。《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合那刑房张瑞风明铺夜盖的皮缠,敢是那刑房不进去,就合那禁子们鬼混,通身不成道理!”
【暖】《廣韻》同。《禮·月令》行春令則暖風來至。《楚辭·天問》何所冬暖。又《集韻》許元切,音暄。柔貌。《莊子·徐無鬼》有暖姝者。《音義》吁爰反。柔貌。又《集韻》火遠切,音咺。義同。
【寒暑】寒冬暑夏。常指代一年。《易·繫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诗·小雅·小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高亨注:“此句指……已经过一个寒暑,即一年。”晋陆机《赴洛》诗之二:“岁月一何易,寒暑忽已革。”宋王得臣《麈史·序》:“予年甫成童,亲命从学於京师,凡十閲寒暑,如窃一第。”郭小川《夜进塔里木》诗:“三五九旅哟,一别二十寒暑。”2.冷和热;寒气和暑气。《左传·襄公十七年》:“吾儕小人皆有闔庐以避燥湿寒暑。”《荀子·荣辱》:“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宋何薳《春渚纪闻·乌铜提研》:“铸金
【到来】临。唐李白《普照寺》诗:“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絶。今到普照游,到来復何别?”《水浒传》第一回:“今上皇帝差个洪太尉賫擎丹詔御香,到来山中。”丁玲《水》一:“他们这时还是保持着那农人特有的镇静去做着防御那大的灾难的到来。”
【休】《唐韻》許尤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尤切,朽平聲。美善也,慶也。《書·太甲》實萬世無疆之休。又《周官》作德心逸日休。《詩·商頌》何天之休。又宥也。《書·呂》雖休勿休。《註》宥之也。我雖以爲宥,爾惟勿宥。又《爾雅·釋訓》休休,儉也。《疏》良士顧禮節之儉也。《詩·唐風》良士休休。又休沐,言休假也。一曰下沐,一曰旬休。唐法,旬休者一月三旬,遇旬則休沐,卽十日一洗沐也。又致仕曰休。又休息。《禮·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則百工休。又《揚子·方言》稱傀儡戲曰休,亦曰提休。又地名。漢封楚元王子爲休侯。見《史記·年表
【更】《玉篇》今作更。《集韻》隷作更。○按更字,諸韻書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论】《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昆切,音崘。《說文》議也。《廣韻》說也。《周禮·春官·大司樂·賈疏》直言曰論,答難曰語。論者,語中之別,與言不同。又《論語·序解正義》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經綸世務,故曰綸,圓轉無窮故曰輪,蘊含萬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賢集定故曰撰。《文心雕龍》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述,故仰其經目,稱爲論語,蓋羣論立名,始于兹矣。又《釋名》倫也,有倫理也。《玉篇》思理也。《詩·大雅》於論鼓鐘。《傳》思也。《鄭箋》論之言倫也。《朱傳》言得其倫理也。又《增韻》紬繹討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