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方孝孺轶事典故

读书种子首先,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这一美誉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参姚广孝的创意。姚广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请求朱棣,称看重气节的方孝孺不会轻易归顺,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当初是应允的,但在金銮殿上,由于方孝孺的极不配合,嗜杀成性的朱棣最终违背了诺言,残暴地灭了他的十族。说到方孝孺,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心情都会非常沉重。惟有“读书种子”这一美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完颜璟轶事典故

章宗威即位以前,原配蒲察氏即已去世。大定末,宫籍监户女子李师儿入宫,与诸宫女向宫教张建学文辞。有宦官说她才美,劝章宗纳其为妃。章宗好诗文,李师儿则生性慧黠,不仅能作字,知文义,且善察言观色,大得章宗欢心,明昌四年封为昭容,次年即进为淑妃。章宗准备立李妃为后,却遭到大臣、台谏的一致反对,认为金朝立后,都出自徒单、唐括、蒲察、仆散、纥石烈诸大姓,李氏出身奴婢之家,不能为天下母。章宗无奈,便在成安四年立其为元妃,尊崇与皇后相侔。

岳飞典故: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有一种解释是,因为“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明代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最普及的则是“精忠报国”。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精忠报国”四字是受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的误导。

左思典故: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郑畋铁事典故

文公郑畋,字叫台文。他的父亲叫郑亚。曾经担任过桂管观察使。郑畋出生在桂州,小名叫桂儿。当时的监军叫西门思恭。朝廷有命令,叫西门思恭去京城,郑亚在城北为他设宴饯行。郑亚因为自己年老了,将郑畋托付给西门思恭说:"将来你如果能照顾桂儿,我就是在九泉之下也不敢忘了你!"说完流下了眼泪,西门思恭记住了他的嘱托。等到西门思恭当上了神策军中尉的时候,郑亚死了,西门思恭派人将郑畋找来,收养在家中。他很喜爱郑畋,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外甥和侄子一样,还请来教师教导他。后来郑畋当官直至大将和宰相。黄巢攻进长安时,西门思恭逃难到终南山。

赵佶轶事典故

赵佶出生的前一日,神宗游幸秘书省,看见南唐李后主的画像并惊叹其文采飞舞儒雅俊俏。当天夜晚,神宗就梦见南唐李后主前来谒见,而且第二天正午,陈妃就生下了赵佶,后人认为是李后主转世投胎,等到宋徽宗被金人所虏,金人对他就象当年宋太宗对李后主一样,李煜的后唐被宋太祖赵匡胤所灭,李煜为了报复投胎宋太宗子孙来把宋搞亡。

武则天轶事典故

历史谜团第一次修的《则天实录》和二次修的《则天实录》已经无从寻找,《资治通鉴》依据当时第二次修的《则天实录》记载武则天死时为八十二岁,但是和其他史书很不一致。《唐会要-皇后-天后武氏》条和《新唐书-武后传》为八十一岁说,《旧唐书-则天纪》有八十三岁说,加上《资治通鉴》的八十二岁说。那么到底武则天死的时候是多大年龄呢?按照第一种说法,武则天是生于武德八年,第二种说法是生于武德六年,第三种说法武德七年。确定武氏死亡年龄很简单,首先从她入宫的时间来看,武氏是贞观十二年年入宫,行年十四岁(有虚岁)。由此可以确定武氏生于武德八年,死于神龙元年底,加虚岁是八十一岁。

魏征轶事典故

分梨惊文帝传说,当年魏徵小时候魏家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大户人家。全家直系血亲一百多人,谁也不要求分家另过,团结一致,上敬老,下爱幼。主持家中日常事务的当家人,都是未婚少年,一旦长大成婚,就要再换别的未婚男子当家。此事传到隋文帝耳中,他感到稀奇,就趁微服私访的机会,打扮成僧人模样,到魏家控访。到了魏家,文帝见果真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当家,心中不禁感到疑惑,于是想试一试这孩子的管家能力如何。文帝从兜中掏出两个甜梨,说:“魏公子,贫僧想向你求教家中公平待人之道,请你把这两个梨不偏不倚分给全家所有的人吃,人人都要尝到。”这个魏公子,就是魏徵。

苏舜钦轶事典故

“读书佐酒”:苏舜钦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黄昏的时候读书,并边读边饮酒,动辄一斗。岳父对此深感疑惑,就派人去偷偷观察他。当时他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拍案叹息道:“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意让我遇见陛下呀。”他又拍案叹道:“君臣相遇,如此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原文出自元·陆友仁《研北杂志》)

司马光轶事典故

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唐寅轶事典故

唐伯虎点秋香历史上虽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叶;不过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岁。秋香虽在金陵高张艳帜,但她二人之间实难发生风流韵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秋香扇面,写了一首七绝:“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唐寅诗集》中有诗名曰“我爱秋香”是一首藏头诗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稠。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其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先生的《耳谈》,叙述的故事情节和当今我们知道的“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