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陆机轶闻典故

在陆机所在的时代,有一篇著作《三都赋》,当时有好多人都在写,包括陆机。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左思的寒门文人也在写《三都赋》,陆机对此很不以为然。但当左思历时十年,完成了《三都赋》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看完左思写的《三都赋》之后赞叹不已,将自己的《三都赋》手稿烧掉,以示辍笔。后便有“洛阳纸贵”和“陆机辍笔”的典故。

梅尧臣轶事典故

在一次进士考试时,尧臣为考官,辅助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为天人,并推荐苏轼的试卷给欧阳修批阅。欧阳修颇惊其才,但是试卷糊名,欧阳修认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巩所写,但为了避嫌,于是将此卷取为第二。事有碰巧,欧阳修取为第一的卷子,恰好是曾巩所写。

倪瓒轶事典故

元代山水画家倪云林爱洁成癖。他的香厕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洁癖在性问题上都比较谨慎。洁癖和孤高,使这个男人不仅激怒了敌人,也丧失了朋友,作为报复,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版本,一说临终前患痢疾,“秽不可近”,又说是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的。

卢照邻铁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刘彻轶事典故

名字轶事汉武帝幼年曾以彘(彘即猪)为名的说法出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景帝亦梦高祖谓已曰:‘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及生男,因名焉。”而《史记·孝景本纪》和《汉书·孝景纪第五》已经明确写明刘彻被立为胶东王前,名字已经是彻了,根本没有使过彘字。即使是后世的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也没有采信《汉武故事》的说法,由此,幼名彘是以讹传讹。其实,汉代彘彻同音,说汉武帝本名刘彘是同音致讹。

林则徐轶事典故

名字来由则,学习、效法。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字少穆,石麟。一种说法: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另一种说法:他出生时有一个不寻常的巧合。那天是八月三十,赤日炎炎。林则徐的父亲叫林宾日,是个在三家村训蒙童的穷教书匠,家徒四壁却洁身自好。林宾日因妻子分娩在即,接生婆也进了门,他自己便去镇上想买点龙眼等滋补品回家。

刘叉铁事典故

唐朝诗人不少,狂放孤傲者也屡见不鲜,但是豪迈如江湖好汉的却只有刘叉一人。刘叉,这名字就叫的不同凡俗,一般人都叫些典雅端丽,或者温正和平的字眼儿。可刘叉兄弟的名字却不是,单一“叉“字,江湖豪气就迎面而来,确实刘叉人如其名,性格也是如梁山好汉一般。据说刘叉少时就“任侠”,还因酒杀人,亡命而逃,倒是和鲁智深有些相仿。但刘叉没有去当杀人放火的“花和尚”,等到朝廷大赦,就改为发愤读书,后来竟也能写的好诗。他听说韩愈接纳天下的读书人,就去投奔,作《冰柱》、《雪车》二诗献给韩愈老师。

李绅铁事典故

作诗悯农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嵇康铁事典故

妻子儿女文章叙录曰:〔一〕「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夫。」〔二〕嘉锡案:魏志二十「沛穆王林薨,子纬嗣」,注云:「案嵇氏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据此知长乐亭主乃曹操之曾孙女。文选恨赋注引王隐晋书曰:「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与谱异,当以谱为正。嵇康与长乐亭主生有一儿一女,长女嵇氏(248一?)、子嵇绍(253一304)。

李觏轶事典故

巧对晏殊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和李觏是很好的朋友,晏殊每次来建昌(江西南城)李觏都要陪他游览麻姑山,并共同论诗赋文,写词作对。有一次,二人观赏麻姑山的“玉练双飞”,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余家沅,忽闻咿咿哑哑的车水声。此时,正是三夏盛暑,二人手持摺扇,信步来至车水处,晏殊忽然词兴大作,高声吟道:“车儿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李觏听了称赞道:“人谓临川多才子,而同叔当居其首,今公见水吟车,可谓临川古风矣”。晏殊笑道:“直讲先生久居仙山,山高风爽必喜吟风,愿先生以风对”。

孔融铁事典故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尊敬兄长。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时,有人要帮助他的两个幼子逃跑,但是其中一个说了一句名言:“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覆巢之下无完卵)最后孔融全家被杀。

解缙轶事典故

一门三进士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第一次参加江西省乡试,就一举夺得第一名,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列为第七名,经殿试,被录为二甲进士。他的哥哥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
从小出名的才子解元,会试怎么被挤到第七名呢?原来,解缙所作文章气势磅礴、文笔犀利,本来主考官要点他为一甲,拟为“状元”人选。但其他考官认为,解缙文章中的言论过于尖锐,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将解缙往后排,列为第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