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瘵民思太古风,上贤绥辑副宸衷
诗句 | 读音 |
---|---|
凋瘵民思太古风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diāo zhàimín sītàigǔ fēng |
上贤绥辑副宸衷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shàng xiánsuí jífù|pìchén zhōng |
凋瘵民思太古风,上贤绥辑副宸衷释义
【凋瘵】1.衰败;困乏。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昔者万人疾疫,神农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宋李纲《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适当早暵之餘,财用匱乏,民力凋瘵,不取於民,则调度不足,取之过甚,则人心惊疑。”《明史·忠义传六·陈美》:“兵燹之餘,民生凋瘵。”梁启超《为国会期间问题敬告国人敬告农民》:“失今不为,更閲数年,则老弱转沟壑,壮者散四方,凋瘵而不可復,虽有善者,无能为矣!”2.指困穷之民或衰败之象。唐白居易《忠州刺史谢上表》:“下安凋瘵,上副忧勤,未死之间,斯展微効。”宋苏轼《贺提刑马
【民思】犹民意。南朝宋谢瞻《张子房诗》:“息肩缠民思,灵鉴集朱光。”南朝宋颜延之《拜陵庙作》诗:“皇心凭容物,民思被歌声。”
【太】《集韻》他蓋切,音汰。與大泰同。《說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經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極、大初、大素、大室、大、大廟、大學及官名大師、大宰之類。又作泰,如泰卦、泰壇、泰誓、泰春、泰夏、泰秋、泰冬之類。范氏撰《後漢書》父名泰,避家諱,攺从太。毛氏韻增,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非。《字彙》引之,失考。又姓。文王四友太顚之後。見《統譜》。又叶力至切,音利。《歐陽修·祭龍文》宜安爾居,靜以養智。冬雪春雨,其多已太。又《集韻》他達切,音獺。太末,漢縣名。在會稽西南。 亦作太。
【古风】1.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文选·谢惠连<祭古冢文>》:“仰羡古风,为君改卜。”吕延济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此为古风也,谓卜改葬也。”唐韩愈《王公神道碑铭》:“天子曰:王某之文可思,最宜为誥,有古风。”宋陆游《游山西村》诗:“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二七:“百年纔觉古风迴,元祐诸人次第来。”鲁迅《呐喊·明天》:“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2.诗体的一种。即古体诗。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七首。宋魏庆之《
【上贤】有德才的人。上,通“尚”。《老子》:“不上贤,使民不争。”《韩非子·忠孝》:“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汉书·艺文志序》:“选士大射是以上贤。”2.德才超著的人。《荀子·正论》:“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汉书·翼奉传》:“周至成王,有上贤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晋傅玄《傅子》卷四:“以曄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3.谓德才超人。康有为《大同书》丙部:“士人民家,则虽以孔子之至贤,仅摄相事;颜渊
【绥辑】。《旧唐书·忠义传下·李憕》:“憕与留臺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珣,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明史·郭英传》:“在镇绥辑流亡,申明约束,境内大治。”清薛福成《附陈驻缅英员遵约呈进方物片》:“八九年来,英人绥辑全缅,布置既密,益务恢张。”
【副】《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敷救切,否去聲。貳也。《前漢·功臣表》副在有司。《廣韻》佐也,稱也。又《爾雅·釋詁》審也。《註》副者,次長之稱。審猶察也。又后夫人首飾。《詩·鄘風》副笄六珈。《註》首飾也。編髮爲之。又《韻會》芳遇切,音赴。義同。又《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芳六切,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又《唐韻》芳逼切《集韻》《韻會》拍逼切,音逼。《廣韻》析也。《禮·曲禮》爲天子削爪者,副之。《註》旣削又四析之,乃橫斷之。又作疈。《周禮·春官》以疈辜祭四方百物。《註》疈牲胷也。又《籀文》作疈。《六書故
【宸衷】1.帝王的心意。南朝梁沉约《瑞石像铭》:“泛彼辽碣,瑞我国东,有符皇德,乃眷宸衷,就言鷲室,栖诚梵宫。”《旧唐书·杨发传》:“礼之疑者,决在宸衷。”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此其心皆体国,而所见各殊,惟折以宸衷,则众论一矣。”2.偶沿用于称国家最高领导。《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下》:“伏愿我大总统、总理宸衷之断,即颁明令斥免曹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