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终不说,正耻悻悻俱
诗句 | 读音 |
---|---|
正耻悻悻俱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十虞 拼音: zhèng|zhēngchǐxìng xìngjù |
低眉终不说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dī méizhōngbù|fǒushuō|shuì|yuè |
低眉终不说,正耻悻悻俱释义
【正】〔古文〕《唐韻》《韻會》《正韻》之盛切,音政。《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註》守一以止也。《新書·道術篇》方直不曲謂之正。《易·乾卦》剛健中正。《公羊傳·隱三年》君子大居正。又備也,足也。《易·乾·文言》各正性命。《書·君牙》咸以正罔缺。又《爾雅·釋詁》正,長也。《郭註》謂官長。《左傳·隱六年》翼九宗五正。《杜註》五正,五官之長。又《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冥,土正曰后土。又官名。《禮·王制》史以獄成告於正。《鄭註》正,於周鄕師之屬,今漢有正平丞,秦所置。又朼載也。《周禮·夏
【耻】《正字通》俗恥字。(耻)《唐韻》敕里切《集韻》丑里切,褫上聲《說文》辱也。从心耳聲。《周禮·地官·司救》恥諸嘉石。《註》恥辱之也。《左傳·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况國乎。《註》言不可辱也。又《廣韻》慙也。《孟子》人不可以無恥。《註》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 或作誀。 《六書總要》从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慙,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俗譌作耻。
【悻悻】1.怨恨失意貌。《孟子·公孙丑下》:“諫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他见我这日出门时节,竟自悻悻然去了,説也不和他説一声儿,必然有些怪我。”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大元敖慢无礼,经略待之少不如意,輒悻悻见於词色。”梁斌《播火记》四七:“冯贵堂在背后跺了一脚,悻悻然走下砖阶。”2.刚愎傲慢貌。《宋史·神宗纪赞》:“安石为人,悻悻自信。”《明史·应嘉传》:“应嘉居諫职,号敢言。然悻悻好搏击,议者颇以倾危目之。”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二:“宋蚦摆出一副威严的架势,悻悻地道
【俱】《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音拘。皆也。《孟子》父母俱存。又偕也,具也。《莊子·天運篇》道可載而與之俱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乗車,兩馬,一豎子俱。又姓。南凉將軍俱延,唐江州監軍俱文珍。
【低眉】1.低着头。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説尽心中无限事。”《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隋阳玠松《谈薮·薛道衡》:“金刚努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茅盾《过封锁线》:“他低眉说着,长睫毛又一动,神情象一个害羞的女孩子。”2.谦卑顺服貌。《抱朴子·刺骄》:“低眉屈膝,奉附权豪。”《太平御览》卷五○二引晋王隐《晋书》:“人或説之使仕,仲御勃然作色,谓之曰:‘我安能随俗低眉下意乎?’”清朱彝尊《赠许容》诗:“低眉强随抱关吏,失足几陷蛟人宫。”3.抑郁不伸貌;愁苦貌。唐韩翃《送郑员外》诗:“要
【终】〔古文〕夊《廣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音螽。《說文》絿絲也。又《玉篇》極也,窮也。《集韻》一曰盡也。《易·繫辭》《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書·仲虺之誥》愼厥終,惟其始。《詩·大雅》高朗令終。又《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又《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餘于終。《疏》歸其餘,分置于終末。言於終末乃置閏也。又《左傳·襄九年》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又《爾雅·釋天》月在壬曰終。又《前漢·法志》地方一里爲井,井十爲通,通十爲成,成方十里,成十爲終。又姓。《左傳·定四年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说】〔《易·益卦》民説無彊。〕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