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在前涧,杳杳无寻处

丁丁在前涧,杳杳无寻处

诗句读音
丁丁在前涧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 dīng dīngzài qiánjiàn
杳杳无寻处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yǎo yǎowúxúnchǔ|chù

丁丁在前涧,杳杳无寻处释义

【丁丁】1.壮健貌。唐白居易《画雕赞》诗:“鷙鸟之英,黑鵰丁丁;钩缀八爪,剑插六翎。”2.漫远貌。唐卢照邻《释疾文·悲夫》诗:“时眇眇兮岁冥冥,昼杳杳兮夜丁丁。”唐皎然《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诗:“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3.指汉丁令威。唐薛能《陈州刺史寄鹤》诗:“南守欲知多少重,抚毛千万唤丁丁。”参见“丁令威”。4.冰冷貌。明无名氏《风月担·越调寨儿令》:“沉默默,冷丁丁,緑豆石磨儿不甚轻。”1.象声词。原指伐木声。《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嚶嚶。”毛传:“丁丁,伐木声也。”2.广泛用于形容漏声、簷

【杳杳】1.昏暗貌。《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宋欧阳修《和徐生假山》:“阴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清方苞《七思·兄子道希》:“春阳兮载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长夜,患吾心兮若焦。”2.幽远貌。《楚辞·九章·哀郢》:“尧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洪兴祖补注:“杳杳,远貌。”唐柳宗元《早梅》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若后之变者,则万年浩荡,杳杳无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测之矣。”3.犹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