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器法天象地,坎离运用无差

鼎器法天象地,坎离运用无差

诗句读音
坎离运用无差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kǎn líyùn yòngwúchà|chā|chāi|cī
鼎器法天象地平仄:仄 仄 仄 平 仄
韵脚:去六至
拼音: dǐngqìfǎtiān xiàngdì|de

鼎器法天象地,坎离运用无差释义

【坎离】铅汞、水火、阴阳。《易·说卦》:“坎为水……离为火。”《易·说卦》:“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2.坎、离本为《周易》的两卦,道教以“坎男”借指汞,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阴精;以“离女”借指铅,内丹家谓为人体内部的阳气。唐吕岩《百字碑》诗:“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明汤显祖《邯郸记·度世》:“是黄婆土筑了基,放在偃月炉。封固的是七般泥,用坎离为药物。”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人之色身或有变坏,或值迟暮,色力已衰,不能修清净以了性命,则置鼎器,取坎离,以补完先天,然后静可修。

【运用】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公达潜朗,思同蓍蔡,运用无方,动摄羣会。”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端的便察地理、占天象,留心於社稷,运用於穹苍。”清李渔《慎鸾交·债饵》:“以前智巧都奇中,再把机谋运用。”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五章:“他不但熟读了毛主席有关游击战略战术的著作,而且在指挥作战时能够熟练的运用。”2.指计谋、打算。《封神演义》第九二回:“杨戩自有运用,元帅何必惊疑。”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差】漢典考證:〔《禮·喪大記》御者差沐于堂上。《註》差,淅也。淅飯米取其瀋爲沐也。〕 謹照原文瀋改潘。〔《屈原·離騷》湯禹儼而祗敬兮,同論道而莫差。〕 謹照原文同改周。 考證:〔《禮·喪大記》御者差沐于堂上。《註》差,淅也。淅飯米取其瀋爲沐也。〕 謹照原文瀋改潘。〔《屈原·離騷》湯禹儼而祗敬兮,同論道而莫差。〕 謹照原文同改周。

【鼎】〔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又《正韻》鼎,當也。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又

【器】〔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去冀切,去聲。《說文》衆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廣韻》器皿。《易·繫辭》形乃謂之器。《註》成形曰器。《書·舜典》如五器。《註》器謂圭璧。又《禮·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註》器,能也。《論語》及其使人也,器之。《疏》度人才器而官之。又《論語》管仲之器小哉。《註》言其度量小也。又姓。見《姓苑》。又叶欺迄切,音乞。《曹植·黃帝三鼎贊》鼎質文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像太乙。 《集韻》或作。《玉篇》俗作噐。

【天象】1.《易·繫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等。古人常用以占吉凶。《书·胤征》:“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唐刘知几《史通·书志》:“必为志而论天象也,但载其时彗孛氛祲,薄食晦明,裨灶、梓慎之所占,京房、李郃之所候。”清昭槤《啸亭杂录·年羹尧之骄》:“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嘆曰:‘事不谐矣。’”老舍《茶馆》第三幕:“我夜观天象,紫微星发亮,不久必有真龙天子出现。”2.气象,天气。冰心《寄小读者》十六:“我正想东方谚语,不能适用于西方天象,谁知

【地】〔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