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捧瑶觞玉座前,彩衣三世祝尧年
诗句 | 读音 |
---|---|
彩衣三世祝尧年 | 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cǎi yīsānshìzhùyáo nián |
帝捧瑶觞玉座前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dìpěngyáo shāngyù zuòqián |
帝捧瑶觞玉座前,彩衣三世祝尧年释义
【彩衣】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昔楚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著五色斑斕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宋王禹偁《谢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盖陛下义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黄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养。”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贾母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1.五彩衣服。清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下:“忽有綵衣小儿自外入,顷刻至数百人,结束如一,阶墀尽满。”2.谓孝养父母。唐黄滔《<颍川陈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弥孝,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世】〔古文〕卋《廣韻》舒制切《集韻》《韻會》《正韻》始制切,音勢。代也。《詩·大雅》本支百世。又《論語》必世而後仁。《註》三十年爲一世。《左傳·宣三年》王孫滿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又《維摩經》大千世界。《註》世謂同居天地之閒,界謂各有彼此之別。又姓。《風俗通》秦大夫世鈞。又與生同。《列子·天瑞篇》亦如人自世之老,皮膚爪髮,隨世隨落。《註》世與生同。又《韻補》叶私列切,音薛。《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叶上撥。撥音撇。《晉書·樂志》匡時拯俗,休功蓋世。宇宙旣康,九有有截。 《集韻》書作。
【祝】〔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之六切,音粥。贊主人饗神者。《說文》祝,祭主贊詞者,从人口,从示。一曰从兌省。易曰:兌爲口,爲巫。《徐曰》按易,兌,悅也,巫所以悅神也。《詩·小雅》工祝致告。《周禮·春官》大祝掌六視之辭。又屬也。《詩·鄘風》素絲祝之。《箋》祝,當作屬。屬,著也。《毛傳》訓織也。又祝融,神名。《虞翻曰》祝,大。融,明也。《韋昭曰》祝,始也。又斷也。《公羊傳·哀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穀梁傳·哀十三年》祝髮文身。又丁寧也,請求之辭。又國名。《禮·樂記》封帝堯之後於祝。又姓。《
【尧年】1.古史传说尧时天下太平,因以“尧年”比喻盛世。南朝梁沉约《四时白紵歌·春白紵》:“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唐元稹《赋得数蓂》诗:“尧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前蜀韦庄《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2.相传帝尧寿一百十六岁,因以“尧年”指长寿。清金农《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大椿灵饵话尧年,鍊液升烟日驭前。”
【帝】〔古文〕《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音諦。《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高帝紀》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註》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又諡法。《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又上帝
【捧】《唐韻》《韻會》敷唪切《集韻》撫勇切,豐上聲。兩手承也。又掬也。或作。又《集韻》父勇切,縫上聲。承也。與奉同。又《集韻》符容切,音逢。奉也。與捀同。
【瑶觞】。多借指美酒。唐王勃《宴山亭序》:“银烛摛花,瑶觴抒兴。”《群音类选·百顺记·父子荣归》:“玉趾步金莲,捧瑶觴遶膝争先。”典
【玉座】座。《文选·谢朓<同谢咨议铜雀台>诗》:“玉座犹寂漠,况乃妾身轻。”刘良注:“玉座,玉床也……言君王玉座尚自虚无若此,况羣妾身至轻微,何以为久长也。”唐白居易《蛮子朝》诗:“上心贵在怀远蛮,引临玉座近天颜。”宋梅尧臣《金沙花》诗:“玉座君王赏,朱栏将相罗。”2.代称帝王。唐杜甫《解闷》诗之九:“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宋刘克庄《念奴娇·寿方德润》词:“幅巾林下,姓名玉座长忆。”清汪懋麟《题屺瞻学士扈从射麞图》诗:“敛手鵠立玉座隅,被服轻温貂貉狐。”3.敬称先皇、先后的神床。唐杜甫《谒先主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