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中立,独当狂澜
砥柱中立,独当狂澜释义
【独当】迎击;单独抵御。《北史·隋纪上·文帝》:“﹝皇考﹞尝从周文狩於龙门,皇考独当一兽,左挟其腰,右拔其舌,周文壮之。”明唐顺之《咨总督都御史胡》:“本司恐青州兵不成独当,贴以鸟銃手四十名。”2.单独承当;独任。《旧唐书·归登传》:“执易草疏成,示登;登愕然曰:‘愿寄一名。雷电之下,安忍足下独当?’自是同列切諫。”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十一·汤胤绩》:“﹝胤绩﹞每自言:士不脱颖而出,何见其才?使某独当边方一面,必有可观。”参见“独当一面”。
【狂澜】汹涌的波浪。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迴狂澜於既倒。”明吴承恩《赏花钓鱼赋诗谢表》:“普滋生於湛露,息吞噬於狂澜。”陈毅《初游青岛》诗:“战士正操练,渔民斗狂澜。”2.喻剧烈的社会变动或大的动乱。清方文《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三:“一自狂澜翻大陆,遂令郎署属危途。”梁启超《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时千七百九十三年之秋,革命之狂澜,轰天撼地。”林伯渠《赠北赴热察诸同志》诗:“为障狂澜作砥柱,还擎旗帜荡尘埃。”亦指纷繁的思潮。叶圣陶《穷愁》:“狱底沉宵,脑海中益兴狂澜,起伏无已。”汉
【砥柱】亦作“砥砫”。1.山名。又称厎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当黄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文选·宋玉<高唐赋>》:“交加累积,重迭增益,状若砥柱,在巫山下。”李善注:“砥柱,山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明何景明《渡河》诗:“洪源下积石,砥柱屹嵯峨。”清金农《东冈望砥柱山》诗:“砥柱高峰儼帝囷,每于檐隙挹鲜新。”2.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宋陈
【中立】1.中正独立。《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孔颖达疏:“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形貌矫然。”唐白居易《养竹记》:“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明徐霖《绣襦记·汧国流馨》:“尔李氏狎邪而白坚贞之志,波靡而励中立之行,是则尤人所难者也。”2.在对立的各方之间,不倾向于任何一方。《国语·晋语二》:“吾秉君以杀太子,吾不忍。通復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韦昭注:“中立,不阿君,亦不助太子也。”《后汉书·荀彧传》:“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今来速者,计必未定,及其犹豫,宜时説之,纵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