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基业随流水,今日斯台尚姓严
诗句 | 读音 |
---|---|
今日斯台尚姓严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jīn rì1tái shàngxìngyán |
东都基业随流水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五旨 拼音: dōng dōujī yèsuí liúshuǐ |
东都基业随流水,今日斯台尚姓严释义
【今日】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唐韩愈《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杨雄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华忠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清黄遵宪《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台南台北固吾圉!”丁玲《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中国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斯】〔古文〕《廣韻》息移切《集韻》《韻會》相支切,音私。《說文》析也。《爾雅·釋言》斯,離也。《註》齊曰斯。《詩·風》墓門有棘,斧以斯之。《箋》維斧可以開析之。《呂覽·報更篇》趙宣孟見桑下餓人,與之脯一朐,曰斯食之。《註》斯,析也。又《爾雅·釋詁》斯,此也。《易·解卦》朋至斯孚。《詩·召南》何斯違期。又《詩·小雅》鹿斯之奔。《疏》此鹿斯與斯柳斯,斯皆辭也。又《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斯,猶耳也。《疏》耳是助句之辭。又卽也。《書·金縢》大木斯拔。又賤也。《後漢·左雄傳》郞官部吏,職斯祿薄。《註》斯,賤也。
【台尚】隐士台佟和向长的并称。其事均见《后汉书·逸民传》。向,晋皇甫谧《高士传》作“尚”。后因以“臺尚”并称,借指隐居的高士。晋戴逵《闲游赞序》:“降及黄綺,逮于臺尚。”《南史·庾易传》:“昔闻巢许,今覩臺尚。”
【姓】〔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息正切,音性。《說文》人所生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又孫謂之子姓。《詩·周南》振振公姓。《楚語》率其子姓,從其時享。又晐姓,備庶媵也。《吳語》一介嫡女願執箕箒,以晐姓于王宮。又百姓,民庶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又百官族姓。《酒誥》越百姓里居。又生子曰姓。《左傳·昭四年》庚宗之婦人,獻以雉。問其姓,對曰:余子長矣,能奉雉而從我矣。又姓。《前漢·食貨志》臨葘人姓偉,貲五千萬。《註》姓,姓也。偉,其名。又推律定姓。京房本姓李,推律定姓爲京氏。又筮易得姓,
【东都】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畧……取於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汉班固有《东都赋》。
【基业】作为根基的事业。多指国家政权。《汉书·贾山传》:“虽尧、舜、禹、汤、文、武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唐陆龟蒙《散人歌》:“太宗基业甚牢固,小丑背叛当歼夷。”陈毅《快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诗:“人民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基业,夺取了政权。”2.产业。《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絶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这的是你爹行基业,是你自己钱财。”汉
【随流】应和合拍。《文选·宋玉<高唐赋>》:“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李善注:“鸟之哀鸣,有同歌曲,故言赴曲。随流者,随鸟类而成曲也。”2.随着江水流到之处。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於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3.顺应潮流。唐薛逢《酬牛秀才登楼见示》:“年光同过隙,人事且随流。”清曹寅《东城泛舟至斋僧馆诵愚山先生荣园句和雪坪来韵》:“即赏感前修,随流问时派。”清梅曾亮《<太乙舟山房文集>序》:“公薨,人无知不知,皆喟然曰:‘古君子不存於今。’然公独其形质亡耳。浩浩然随流平进,而不攓撅
【水】《唐韻》《正韻》式軌切《集韻》《韻會》數軌切,稅上聲。《說文》準也。北方之行,象衆水流,中有微陽之氣也。《徐鉉曰》衆屈爲水,至柔,能攻堅,故一其內也。《釋名》水,準也,準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爲言濡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潤下。《正義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易·乾卦》水流濕。《說卦》坎爲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訓》積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