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连帅南阳公,文武吉甫如古风

东方连帅南阳公,文武吉甫如古风

诗句读音
文武吉甫如古风平仄:平 仄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 wénwǔjí fǔrúgǔ fēng
东方连帅南阳公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dōng fānglián shuàinán yánggōng

东方连帅南阳公,文武吉甫如古风释义

【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分切,音紋。《說文》錯畫也。《玉篇》文章也。《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疏》文,文字也。《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又《易·坤卦

【武】《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又《伊訓》布昭聖武。又《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又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又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又《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註》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又迹也。《詩·大

【吉甫】指周宣王贤臣尹吉甫。又称兮伯吉父。姓兮,名甲,字伯吉父(父一作甫),尹是官名,曾率师北伐玁狁至太原。遗物有《兮甲盘》。《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献。”后代诗文中多以之作贤能宰辅的典型。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鸞於前。”宋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救文之弊,自相公之造也。当有吉甫辈,颂君之德。”清钱谦益《益都任氏寿宴序》:“《六月》之诗,美吉甫之燕喜,受祉来归。”

【古风】1.古人之风。指质朴淳古的习尚、气度和文风。《文选·谢惠连<祭古冢文>》:“仰羡古风,为君改卜。”吕延济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此为古风也,谓卜改葬也。”唐韩愈《王公神道碑铭》:“天子曰:王某之文可思,最宜为誥,有古风。”宋陆游《游山西村》诗:“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二七:“百年纔觉古风迴,元祐诸人次第来。”鲁迅《呐喊·明天》:“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2.诗体的一种。即古体诗。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七首。宋魏庆之《

【东方】名。太阳升起的方向。《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东方自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於东方。”《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十三妹等﹞走了一程,到岔道口,那天纔东方闪亮。”2.古代指陕以东地区或封国。《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行献子将伐齐……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於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3.泛指所在地以东之地。《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秋八月﹞蝗从东方飞至敦煌。”唐韩愈《送张道士序》:“九年,闻朝廷将治东方贡赋之

【连帅】古代十国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汉书·刑法志》:“十国为连,连有帅……连帅比年简车。”唐柳宗元《封建论》:“於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2.泛称地方高级长官。唐代多指观察使、按察使。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寻加侍中,外总连帅,威振百城。”唐崔立言《醉中谑浙江廉使》诗:“山夫留意向丹梯,连帅邀来出药畦。”清孔尚任《神伞行》:“又见节制大连帅,皂盖一双夹道驰。”汉

【南阳】古地名。春秋晋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於是始启南阳。”杨伯峻注:“《水经·清水注》引马融曰:‘晋地自朝歌以南至軹为南阳。’……则南阳大约即河南省新乡地区所辖境,亦阳樊诸邑所在地。”《史记·秦本纪》:“魏入南阳以和。”2.古地名。战国齐地。《孟子·告子下》:“一战胜齐,遂有南阳。”杨伯峻注:“即汶阳,在泰山之西南,汶水之北。”《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清宋琬《渔家词》:“南阳之南嶧山北,男子不耕女不织。”

【公】〔古文〕《唐韻》《正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音工。《說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厶音私。《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徐曰》會意。《爾雅·釋言》無私也。《書·周官》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又《玉篇》方平也,正也,通也。又《禮·禮運》大道之行,天下爲公。《註》公猶共也。又爵名,五等之首曰公。《書·微子之命》庸建爾于上公。又三公官名。《韻會》周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漢末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東漢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又官所曰公。《詩·召南》退食自公。又父曰公。《列子·黃帝篇》家公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