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暮空海面平,骊龙弄珠烧月明
诗句 | 读音 |
---|---|
骊龙弄珠烧月明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 lí lóngnòng|lòngzhūshāoyuè míng |
东方暮空海面平 | 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二仙 拼音: dōng fāngmùkōng|kòng|kǒnghǎi miànpíng |
东方暮空海面平,骊龙弄珠烧月明释义
【骊龙】尸子》卷下:“玉渊之中,驪龙蟠焉,頷下有珠。”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驪龙之夜光也。”五代谭用之《赠索处士》诗:“玄豹夜寒和雾隐,驪龙春暖抱珠眠。”郭沫若《哀时古调》四:“河朔淮西一宵尽,满地鹅鸭可成兵。虎口,当心,驪龙有逆鳞。”
【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盧貢切,籠去聲。《爾雅·釋言》玩也。《疏》謂玩好也。《詩·小雅》載弄之璋。《前漢·趙堯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又戲也。《左傳·僖九年》夷吾弱不好弄。《註》弄,戲也。《前漢·昭帝紀》上耕於鉤盾弄田。《註》師古曰:弄田,謂宴游之田。又《韻會》侮也。《前漢·東方朔傳》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無所爲屈。又樂曲曰弄。《晉書·桓伊傳》王徽之泊舟靑溪側,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伊便下車,踞胡牀,爲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南史·隱逸傳》宗少文善琴,古有金石弄,惟少文傳焉。《嵆
【珠】《唐韻》章俱切《集韻》鍾輸切《正韻》專于切,音朱。《說文》蚌之隂精。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災,是也。《通雅》古有辟塵珠,辟寒珠,夜光照乗,大者徑寸,或出於龍魚異物腹中,非獨出於蚌也。陸佃云:龍珠在頷,蛇珠在口,魚珠在眼,鮫珠在皮,珠在足,蛛珠在腹,皆不及蚌珠。《沈懷遠·南越志》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爲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者名璫珠,璫珠之次名走珠,走珠之次爲滑珠,滑珠之次爲磊砢珠,磊砢珠之次爲官珠雨珠,官雨珠之次爲稅珠,稅珠之次爲蔥珠。見續博物志。《書·禹貢》淮夷珠曁魚。《周禮·天官·玉府》
【烧】《唐韻》式昭切《集韻》《韻會》《正韻》尸招切,音。《說文》也。《玉篇》燔也。《禮·月令》仲夏毋燒灰。《戰國策》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又燒當,羌名。《後漢·西羌傳》至硏十三世孫燒當立。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失照切,音少。《廣韻》放火。《韻會》野火曰燒。
【月明】。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元袁士元《和嵊县梁公辅夏夜泛东湖》:“小桥夜静人横笛,古渡月明僧唤舟。”《水浒传》第九回:“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2.指月亮;月光。唐李益《从军北征》诗:“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一出:“白苹红蓼緑簑衣,青海滩头一钓磯。只恐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东方】名。太阳升起的方向。《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东方自出。”汉司马相如《长门赋》:“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於东方。”《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十三妹等﹞走了一程,到岔道口,那天纔东方闪亮。”2.古代指陕以东地区或封国。《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左传·襄公十八年》:“中行献子将伐齐……巫曰:‘今兹主必死,若有事於东方,则可以逞。’献子许诺。”3.泛指所在地以东之地。《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秋八月﹞蝗从东方飞至敦煌。”唐韩愈《送张道士序》:“九年,闻朝廷将治东方贡赋之
【暮】《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故切,音慕。本作莫。《說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註》平野中望日將落,如在草茻中也。《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塗遠。《屈原·離騷》恐美人之遲暮。○按經典本皆作莫。今或相承用暮字。
【空】《唐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音崆。空虛也。《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謂之空。又大也。《詩·小雅》在彼空谷。《傳》大也。又盡也。《爾雅·釋詁》空,盡也。《詩·小雅》杼柚其空。又太空,天也。又地名。《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左傳·哀二十年》宋公遊于空澤。《註》空澤,宋地。《史記·殷本紀註》伊尹生于空桑。《前漢·地理志》京兆縣十二,其三曰船司空。《註》縣名。本主船之官,遂以爲縣。又《武帝紀》元鼎五年,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註》空同,山名。亦作崆峒。《山海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
【海面】海水的表面。唐李贺《神仙曲》:“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作神仙居。”曹禺《雷雨》第三幕:“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
【平】〔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苹。《說文》平,語平舒也。《廣韻》平,正也。《增韻》平,坦也。《易·泰卦》无平不陂。又《廣韻》平,和也。《書·堯典》平章百姓。《傳》平和章明。《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又成也。謂解恕和好也。《爾雅·釋詁》平,成也。《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穀梁傳》平者,成也。善其量力而反義也。《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左傳疏》平者,和也。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又治也。《書·大禹謨》地平天成。《傳》水土治曰平。《詩·小雅》原隰旣平。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