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诗句读音
东海横秦望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dōnghǎihéng|hèngqín wàng
西陵绕越台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xī língràoyuè tái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释义

【东】《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詩·大雅》東有啓明。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又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又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又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

【海】《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音醢。《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又環九州爲四海。《書·禹貢》四海會同。《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又物產饒富爲陸海。《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又天海,星名。《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又州名。《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又《韻補》叶虎洧切,音喜。《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又叶火五切,音虎。《陸雲

【横】《唐韻》戸盲切《集韻》《韻會》《正韻》胡盲切,音黌。《說文》闌木也。又《唐韻》縱橫也。東西曰縱,南北曰橫。亦作從橫。《史記·蘇秦傳》合從連衡。《漢書音義》利合爲從,威權相脅爲橫。又《呂覽·離謂篇》失從之意,失橫之事。《註》關東六國爲從,關西爲橫。一曰以六攻一爲從,以一離六爲橫。又《楚辭·招隱》不知橫之與縱。《註》緯曰橫,經曰縱。又星名。《前漢·天文志》王梁之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橫。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橫縣,屬琅邪郡。又學舍也。與黌通。《後漢·鮑德傳》修起橫舍。又姓。《風俗通》韓王子成號橫陽君,其後爲氏。

【秦望】望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南海,故名。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兴福·昙翼》:“﹝曇翼﹞履访山水,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駢峰,有耆闍之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峯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横秦望,西陵遶越臺。”王琦注:“施宿《会稽志》:‘秦望山,在会稽县东南四十里,旧经云众岭最高者。’”宋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西陵】1.古国名。《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张守节正义:“西陵,国名也。”2.陵墓名。三国魏武帝陵寝。在河南省临漳县西。《彰德府志·地理志二》:“操且死,令施繐帐於上,朝晡,上酒及糗粮,使宫人歌吹帐中,望吾西陵。西陵即高平陵也,在县西南三十里,周回一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南朝齐谢朓《铜雀台》诗:“鬱鬱西陵树,詎闻歌吹声。”3.陵墓名。清代帝王陵寝。在河北省易县西永宁山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因地在北京之西,总称“西陵”。刘

【绕】《廣韻》而沼切《集韻》《韻會》《正韻》爾紹切,音擾。《說文》纏也。《干祿字書》遶,通繞。又姓。《左傳·文十三年》繞朝贈之策。《註》繞朝,秦大夫。又《集韻》人要切,音蟯。撓,或作繞。

【越台】1.指春秋时越王勾践登眺之所。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种山。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横秦望,西陵遶越臺。”王琦注:“《述异记》:勾践延四方之士,作臺於外而馆之。今会稽山有越王臺。”宋刘克庄《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赖有越臺堪眺望:那中原,莫已平安否?”清黄宗羲《万悔庵墓志铭》:“越臺风青,商山芝紫。”参见“越王臺”。2.指汉时南越王赵佗所建之台。故址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宋杨万里《明发青塘芦包》诗:“回望越臺烟雨外,万峰尽处五羊城。”参见“越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