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秀绝,山水澄清光
诗句 | 读音 |
---|---|
东南地秀绝 | 平仄:平 平 仄 平 拼音: dōngnán|nādì|dexiù jué |
山水澄清光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shān shuǐchéng qīngguāng |
东南地秀绝,山水澄清光释义
【东】《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詩·大雅》東有啓明。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又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又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又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
【南】〔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又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又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又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
【地】〔古文〕埊埅嶳《廣韻》徒四切《集韻》大計切《韻會》徒二切《正韻》徒利切,音弟。《說文》元氣初分,重濁隂爲地,萬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易·說卦傳》坤爲地。《內經》岐伯曰:地爲人之下,太虛之中。黃帝曰:馮乎。曰:大氣舉之。《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艸木爲之毛,土爲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漢·丙吉傳》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頌》
【秀绝】超群。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十一:“我所以永远地不能忘却她,还不是因为她貌的美丽和才的秀绝,而是因为她是我唯一的知己。”汉
【山水】1.山与水。《墨子·明鬼下》:“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皆难卒谋也。”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緑。”2.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宋书·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清恽敬《重修松窦庵记》:“后陈茂才云渠来谈,县西山水之胜,皆远在数十里外,以暑不及游,因同游县东之松竇。”3.山水画的简称。唐杜甫《存殁口号》之二:“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
【澄清】使变清。喻平治天下。《北史·儒林传·张彫武》:“帝亦深倚仗之,方委以朝政。彫武更以澂清为己任,意气自高。”1.渭肃清混乱局面。《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滂登车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元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巖未起。”朱德《和郭沫若同志<登尔雅台怀人>》:“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2.引申为安定。宋司马光《西斋》诗:“四境已澄清,还以书自怡。”3.清澈;明洁。晋陆云《南征赋》:“闲夜冽以澄清,中原旷而曖昧。”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散月明谁
【光】〔古文〕炗《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又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