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失蹊径,南北迷阡陌

东西失蹊径,南北迷阡陌

诗句读音
东西失蹊径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dōng xīshīxī jìng
南北迷阡陌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nán|nāběi|bèimíqiān mò

东西失蹊径,南北迷阡陌释义

【东西】方位名。东方与西方;东边与西边。《墨子·节用中》:“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汉刘向《九叹·远逝》:“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高赞看椅上坐。钱青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叶圣陶《黄山三天》:“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着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2.从东到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四:“秦为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北齐书·文宣帝纪》:“先是

【失】《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質切,音室。得之反。《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書·泰誓》時哉弗可失。《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又《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與同。《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六書本義》與佚軼通。又《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音試。《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蹊径】亦作“蹊逕”。1.指小路。《吕氏春秋·孟冬》:“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汉王粲《从军》诗之五:“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晋张载《七哀》诗之一:“蒙蘢荆棘生,蹊逕登童竖。”南朝齐谢朓《和徐都曹》:“桃李成蹊逕,桑榆荫道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牛至半途不循蹊径,负女渡岭驀涧,直入乱山。”赵光荣《里湖纪游》诗:“蜿蜒入杳渺,蹊径从何寻?”2.门径;路子。《荀子·劝学》:“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独有此律,不谬蹊径。”明唐顺之《卓小仙

【南】〔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又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又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又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迷】《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音麛。《說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後得。《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詩·小雅》俾民不迷。

【阡陌】1.田界。《史记·秦本纪》:“﹝商鞅﹞为田开阡陌。”司马贞索隐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如今大户田连阡陌,小民无立锥之地。”徐迟《狂欢之夜》:“山的那一面又是千顷万顷的黄金的熟稻田。山峰成了大地田园中的阡陌。”2.泛指田间小路。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又聚会祀西王母,设祭於街巷阡陌,博奕歌舞。”晋陶潜《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清唐孙华《春日病中杂咏》之五:“却羡田间多野老,往来阡陌杖藜轻。”茅盾《水藻行》一:“河流弯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