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滴沥几何深,犹有太古之遗音

洞中滴沥几何深,犹有太古之遗音

诗句读音
洞中滴沥几何深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 dòng zhōngdī lìjǐ héshēn
犹有太古之遗音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仄 平
拼音: yóuyǒu|yòutài gǔzhīyí yīn

洞中滴沥几何深,犹有太古之遗音释义

【洞中】中。《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弩发輒洞中,贼势稍屈。”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关提军善识砲性,凡高下远近,发皆洞中。”林纾《枕岱轩记》:“﹝君﹞与余论吏治,洞中民隐。”

【滴沥】1.流滴。汉杜笃《首阳山赋》:“青罗落漠而上覆,穴溜滴沥而下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涢水》:“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唐孟郊《秋怀》诗:“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黟县山水记》:“泉自石出,四时滴沥。”2.圆润明丽貌。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甘露濛濛似雾,著草木则滴沥如珠。”元乔吉《沉醉东风·倩人扶观璚华》曲:“珠滴沥寒凝碧粉,玉瓏璁暖簇香云。”元柯丹邱《荆钗记·遐契》:“秋波滴沥,云鬟轻盈。”3.象声词。水下滴声。唐周彻《尚书郎上直闻春漏》诗:“滴

【几何】犹若干,多少。《诗·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马瑞辰通释:“尔居徒几何,即言尔徒几何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於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新唐书·李多祚传》:“﹝张柬之﹞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小子费亦不貲矣!家私几何,乃如此胡为耶!”《老残游记》第三回:“高公又问:‘药金请教几何?’”郭小川《春歌》之二:“战斗的诗情能装千筐万箩,而我的笔墨呢,又有几何!”2.数学中的一门分科。详“几何学”。典

【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針切,音。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眞定府。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犹】《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說文》玃屬。从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太古】远古,上古。《荀子·正论》:“太古薄葬,故不抇也。”唐韩愈《原道》:“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明王宠《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浑沌自太古,漭泱开吴天。”鲁迅《坟·人之历史》:“盖化石者,太古生物之遗体,留迹石中。”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遗音】谓留下声音。宋苏轼《雷州》诗之三:“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并涉颖》之二:“路暗鸟遗音,江清鱼弄姿。”2.指留下的声音。宋秦观《韩枢密夫人挽词》之一:“旧像瞻揄闕,遗音想佩环。”清涂大酉《杂诗》:“飞鸿迟迟来,掉入青烟路。遗音落风中,适与歌声过。”3.不绝之馀音。形容音乐或诗歌极其美好。《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十:“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宋苏轼《送俞节推》诗:“吴兴有君子,淡如朱丝琴。一唱三太息,至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