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羹箪食辄动色,攘窃乃至忘君亲

豆羹箪食辄动色,攘窃乃至忘君亲

诗句读音
豆羹箪食辄动色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入二十四職
拼音: dòu gēngdān sìzhé dòngsè
攘窃乃至忘君亲平仄:仄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rǎngqiènǎi zhìwàngjūnqīn|qìng

豆羹箪食辄动色,攘窃乃至忘君亲释义

【豆羹】1.豆器中的羹。喻微小、细微。《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见於色。”赵岐注:“诚非好名者,争簞食豆羹,变色,讼之致祸。郑子公染指魭羹之类是也。”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簞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寧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2.用豆煮成的糊状食品。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

【箪食】1.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簞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清唐孙华《维扬舟中作》诗之五:“黄壚处处提簞食,緑柳村村挂纸钱。”2.犹蔬食。《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若申其志,虽簞食不厌也。”《游宦纪闻》卷八引宋苏绍叟《摸鱼儿》词:“文章事,到底将身自误,功名难料迟暮。鶉衣簞食年年瘦,受侮世间儿女。”明唐顺之《书医施氏妇事》:“乡邻之鬭,虽圣贤亦谓可以无救,而簞食之费,虽好名者亦所必惜。”

【辄动】便行动。《北史·崔彭传》:“陈王有罪,詔徵入朝,左右不得輒动。”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南蛮》:“盖及其輒动,而我之所以威附之术,可得而谈者,有用兵深入,伐而克之。”

【色】〔古文〕《廣韻》所力切《集韻》《韻會》殺測切,音嗇。《說文》顏氣也。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爲顏氣。《禮·玉藻》色容莊。《汲冢周書》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厲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後漢·嚴光傳》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註》以形貌求之也。又采色。《書·臯陶謨》以五采彰施于五色。《註》五色,靑黃赤白黑也。《左傳·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又色慾。《書·五子之歌》內作色荒。《傳》色,女色。《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爲民紀。又物景亦曰色。《莊子·盜跖篇》車馬有行色

【乃至】以至;甚至。《战国策·赵策二》:“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晋书·礼志中》:“汉祖草创,因而不革。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旦夕哀临,经罹寒暑。”清洪亮吉《意言·天地》:“不能自造其形,乃至降而学人之形,有是理乎?”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

【忘】《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音亡。《說文》不識也。《增韻》忽也。又遺也。《書·微子之命》予嘉乃德,曰篤不忘。謂不遺也。又《儀禮·士冠禮》壽考不忘。《註》長有令名,不忽然而遽盡也。又善忘,病也。《莊子·達生篇》氣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又坐忘,無思慮也。《莊子·大宗師》回坐忘。又《廣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音妄。《韻會》棄忘也。《增韻》遺忘也。《周禮·地官·司刺》三宥,一曰遺忘。又志不在也。《左傳·隱七年》鄭伯盟,歃如忘。《註》志不在于歃血也。又《韓愈·別竇司直詩》中盤進橙栗,投擲

【君】〔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子孫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