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分手各风烟,中间消息两茫然

断肠分手各风烟,中间消息两茫然

诗句读音
中间消息两茫然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zhōng jiānxiāo xīliǎngmángrán
断肠分手各风烟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duàn chángfēn shǒugè|gěfēng yān

断肠分手各风烟,中间消息两茫然释义

【中间】1.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郑玄注:“离,两也。”唐杜牧《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絶,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宋杨万里《彭少初字序》:“吾友安福彭仲庄,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2.介绍。《孔子家语·致思》:“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王肃注:“中间谓绍介也。”3.里面。唐吕岩《七言诗》之三七

【消息】消长,增减;盛衰。《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宋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吟三十韵》:“升降常自得,消息一何佳。”清顾炎武《答人书》:“十年以来,穷通消息之运如此,又何以为故人谋哉!”2.偏指增补。宋范仲淹《与朱氏书》:“里面有不是处,便与改正,空缺处,更消息。”3.变化。汉孔融《肉刑议》:“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以与时消息也。”晋张天锡《遗郭瑀书》:“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隋书·礼仪志四》: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茫】《玉篇》《唐韻》《廣韻》莫郞切《集韻》謨郞切,音忙。《類篇》滄茫,水貌。《韻會》茫茫,廣大貌。又州名。唐置郞茫州,在廣西化外。又《唐書·南蠻傳》茫蠻,本關南種。茫,其君號也。又《正韻》母黨切,音莽。《野客叢書》《漢·揚雄·校獵賦》鴻蒙沆茫。《白居易詩》寒銷春蒼茫。《又》野道何茫蒼。《註》讀上聲。又通慌。《韓愈詩》茫惚使人愁。《註》古慌通茫,許往切。 亦作芒、汒,義同。

【然】〔古文〕《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如延切,音。《說文》燒也。《註》徐鉉曰俗作燃。蓋后人增加。《孟子》若火之始然。《管子·弟子職》蒸閒容蒸,然者處下。《文劉績曰》古者,束薪蒸以爲燭。蒸,細薪也。稍寬其束,使其蒸閒可各容一蒸,以通火氣。又使已然者居下,未然者居上,則火易然也。《集韻》通作。又《玉篇》許也,如是也。譍言也。《史記·張耳陳餘傳》此固趙國立名義不侵爲然諾者也。又《廣韻》語助。《禮·檀弓》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註》然之言焉也。又《廣韻》如也。《詩·邶風》惠然肯來。《禮·檀弓》貿貿然來

【断肠】1.割开或切断肠子。《三国志·魏志·华佗传》:“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2.谓肠断折。参见“断肠猿”。3.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三国魏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唐李白《清平调》词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宋苏轼《次韵回文》之二:“红牋短写空深恨,锦句新翻欲断肠。”郭沫若《牧羊哀话》:“像这样断肠地方,伤心国土,谁还有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片刻呢?”4.秋海棠花的别名。清黄宗羲《小园记》:“至於丽春、款冬……断肠、洗手、红姑、虞美,丛生砌下,递换疄间,非盆盎之所收

【分手】1.别离。南朝梁江淹《别赋》:“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唐杜甫《逢唐兴刘主簿弟》诗:“分手开元末,连年絶尺书。”《红楼梦》第一回:“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曹靖华《忆范文澜同志》:“我全家和仲沄家一分手就是十几年。”2.引申指断绝关系。如:这一对好朋友分手是别人料不到的事。3.分头;各自。唐王建《霓裳词》之四:“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4.谓与人世别离。太平天囯洪仁玕《军次实录》:“惟愿普天之下,自今永脱魔鬼之迷途,尽遵天父之天道,则分手时,天堂易尚,否则尽头处地狱难逃。”

【各】《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音閣。《說文》異辭也。从口从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書·湯誥》各守爾典,以承天休。又屠各,北方種落名。《後漢·公孫瓚傳》瓚子續爲屠各所殺。又《字彙補》借作部落之落,見諸葛銅鐺。又《字彙補》引沈括筆談云:又借作洛。《石鼓文》大車出各。

【风烟】1.风与烟;风与尘。南朝齐谢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浄,天山共色。”唐寒山《诗》之二九七:“昨来攀葛上,半路困风烟。径窄衣难进,苔黏履不全。”2.景象;风光。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唐白居易《西湖留别》诗:“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宋刘过《行香子·山水画面》词:“无限风烟,景趣天然,最宜他、隐者盘旋。”宋张耒《登海州城楼》诗:“客心不待伤千里,槛外风烟尽是愁。”3.犹风尘,尘世。宋苏舜钦《扬州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