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
诗句 | 读音 |
---|---|
寄烟波东去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八語 拼音: jìyān bōdōngqù |
独立东风弹泪眼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韵脚:上二十六產 拼音: dú lìdōng fēngdàn lèiyǎn |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释义
【寄】《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音記。《說文》托也。《增韻》寓也。《周語》國無寄寓。《註》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又《齊語》管子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又《廣韻》附也。《增韻》傳也。《禮·王制》東方曰寄。《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又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又《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註》請寄,猶囑托也。又寄生,草名。又寄居,小蟹名。
【烟波】亦作“烟波”。1.指烟雾苍茫的水面。隋江总《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雾开楼闕近,日迥烟波长。”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淇水烟波,半含春色。”明陈汝元《金莲记·赐环》:“回首烟波,鳞鳞细翦残雪。”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2.指避世隐居的江湖。唐黄滔《水殿赋》:“城苑兴阑,烟波思起。”宋梅尧臣《送江阴王判官》诗:“谁知坐卧间,思及烟波里。”清曹寅《引镜谢客》诗:“烟波情亦淡,尘海路常紆。”3.比喻文章波澜起伏。侯方域
【东】《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于時爲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又《史記·曆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志》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又《詩·大雅》東有啓明。又《爾雅·釋地》東至于泰遠。又姓。《聖賢羣輔錄》舜友東不訾。又叶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又叶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僕夫,築室于旁。于旁伊何,在庭之東。
【去】《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又《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
【独立】。《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唐杜甫《独立》诗:“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王生﹞见一女子生得十分美貌,独立在门内,徘徊凝望。”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孤立无所依傍。《管子·明法解》:“人主孤特而独立,人臣羣党而成朋。”《晋书·忠义传·吉挹》:“挹孤城独立,众无一旅,外摧凶鋭,内固津要,虏贼舟船,俘馘千计。”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秦皇岛》:“关南六里有孤山,屹然独立于海上,四面皆水,俗呼秦皇岛。”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十章:“为
【东风】1.东方刮来的风。《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脩兮憺忘归。”唐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杨朔《海市》:“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2.指春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暉。”《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刘大白《湖滨晚眺》诗:“微波吐露东风语: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3.代指春天。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诗:“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弹泪】延巳《忆江南》词:“别离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有谁知。”宋刘过《贺新郎》词:“腰下光鋩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弹泪?”宋杨万里《罗溪望夫岭》诗:“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
【眼】〔古文〕《唐韻》五限切《集韻》《韻會》《正韻》語限切,顏上聲。《說文》目也。《靈樞經·大惑論》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爲之精。精之窠爲眼,骨之精爲童子,筋之精爲黑眼,氣之精爲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隂,白眼赤衇法于陽。《釋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說卦》巽其於人也,爲多白眼。《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晉書·阮籍傳》籍能爲靑白眼。《南史·陶弘景傳》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又馬有夜眼。《本草綱目》馬夜眼在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狀》南方之果,珍異者有龍眼。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