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耨清香步障遮,并桃冠子玉簪斜

笃耨清香步障遮,并桃冠子玉簪斜

诗句读音
笃耨清香步障遮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dǔ nòuqīng xiāngbù zhàngzhē
并桃冠子玉簪斜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bìng|bīngtáoguàn ziyù zānxié

笃耨清香步障遮,并桃冠子玉簪斜释义

【笃耨】亦作“篤傉”。亦作“篤禄”。香木名。树如杉桧,羽状复叶,夏日开小花,圆锥花序,切破其茎,则树脂流出,香气浓郁,名笃耨香,可作香料及供药用。宋王洋《李尹叔知丞借华严于仙山次韵》:“窗明篤耨朝烟细,榻静籧篨午梦残。”宋陆游《书枕屏》诗:“西域兜罗被,南番篤耨香。”宋无名氏《百宝总珍集·笃傉》:“篤傉大者如手掌,色似鹅脂分外香,黑者价低不甚好,碎者只宜合底安。篤傉,泉广路客贩到,如白胶香相类,如黑篤傉,多是合香使用,此香氤氲不散。”宋方勺《泊宅编》卷上:“近岁除直祕阁者尤多,两浙市舶张苑进篤禄香得之,时号篤禄学

【清香】清淡的香味。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怨清香之难留,矜盛容之易阑。”唐韩偓《野塘》诗:“捲荷忽被微风触,泻下清香露一杯。”清沉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庭中木犀一株,清香撩人。”老舍《蛤藻集·且说屋里》:“这朵水仙花供给全家一些清香。”2.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教之名称不一,曰清香,曰圆顿,曰太阳,曰天主,曰白莲,皆山内所有。清香、圆顿、太阳,不过斋公、居士藉此引诱善男信女持斋念佛,作会设醮,歛取香钱为糊口之资而已。”汉

【步障】鄣”。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三国魏曹植《妾薄命》诗之二:“华灯步障舒光,晈若日出扶桑。”障,一本作“帐”。《晋书·石崇传》:“﹝崇﹞举贵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愷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谢道韞﹞乃施青綾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塲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鄣,皆袷以緑红锦。”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窗壁》:“天下万物,以少为贵,步障非不佳,所贵在偶尔一见。”

【遮】《廣韻》正奢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奢切,音。《說文》遏也。《玉篇》冒也,斷也,要也,攔也。《史記·高帝紀》三老董公遮說漢王。《後漢·班超傳》伏兵遮擊。又《正韻》蔽也。《後漢·輿服志》張帶鞬,遮迾出入。又《正字通》周遮,語多貌。《白居易詩》周遮說話長。又《集韻》之夜切,音柘。義同。又叶之戈切,灼平聲。《司馬相如·上林賦》山林爲之震動,川谷爲之蕩波。《巴渝》宋蔡,淮南《于遮》。《註》《于遮》,曲名。漢典考證:〔又叶之弋切,灼平聲。《司馬相如·上林賦》山林爲之震動,川谷爲之蕩波,巴渝宋蔡,淮南于遮。〕 謹

【桃】《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說文》果也。《爾雅·釋木》旄,冬桃。榹,山桃。《禮·月令》仲春桃始華。《內則》桃曰膽之。《疏》桃多毛,拭治令靑滑如膽。又桃諸。《王肅云》諸,菹也,今之藏桃也。又《典術》桃,五木之精,仙木也。《禮·檀弓》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左傳·昭四年》桃弧棘矢,以除其災。《後漢·禮儀志》爲桃印,施門戸,以止惡氣。又含桃,櫻桃也。《爾雅》謂之楔。又桃氏,攻金之工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桃氏爲刃。又胡桃。《名物志》謂之羌桃。又銚芅曰羊桃。《爾雅·釋草》萇楚,銚芅。又桃枝

【冠子】。唐周渭《赠龙兴观主吴崇岳》诗:“楮为冠子布为裳,吞得丹霞寿最多。”2.指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一种帽子。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冠子》:“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嬪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五代和凝《临江仙》词之三:“碧罗冠子稳犀簪,凤皇双颭步摇金。”3.鸟类头上的冠状突起物。周立波《下放的一夜》:“她依了这话,向卜大老倌借了一只冠了很深的雄鸡,用剪子铰去一块冠子尖,血喷出来了。”1.给儿子行加冠礼。《礼记·杂记下》:“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梁书·贺琛传》:“时皇太子议,大功之末,可以冠

【玉簪】“玉篸”。1.首饰。玉制的簪子。又名玉搔头。《韩非子·内储说上》:“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明李爱山《南珍珠马·闺情》套曲:“响噹噹菱花镜碎玉簪折。”2.借指美人。清陈维崧《中兴乐·秋夜》词:“分明有箇玉簪,花底暗舀新凉。”3.比喻山峰。语出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宋范成大《赠赵廉州》诗:“少待佳晴看山去,玉篸高插翠云丛。”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遥岑远目,戏愁供恨,玉簪螺髻。”4

【斜】《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音邪。《說文》抒也。《玉篇》散也,不正也。《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枝牚杈枒而斜據。又《集韻》《韻會》余遮切《正韻》于遮切,音耶。梁州谷名。在武功西南。《前漢·揚雄傳》西自褒斜。《註》南山谷名也。《班固·西都賦》右界褒斜,隴首之險。《註》梁州記曰:萬石城泝漢,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長四百七十里。又《集韻》時遮切,音闍。伊雅斜,單于名。又直加切,音秅。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