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京河李丈人,童蒙受教便书绅
| 诗句 | 读音 |
|---|---|
| 多感京河李丈人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duōgǎnjīng2lǐzhàng rén |
| 童蒙受教便书绅 | 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tóng méngshòu jiàobiàn|piánshū shēn |
多感京河李丈人,童蒙受教便书绅释义
【多】〔古文〕《廣韻》《正韻》得何切《集韻》《韻會》當何切,朵平聲。《爾雅·釋詁》衆也。《詩·小雅》謀夫孔多。《增韻》不少也。《易·謙卦象傳》君子以裒多益寡。《禮·表記》取數多者,仁也。又勝也。《禮·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註》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以爲勝于已之所說出祖也。《史記·高帝紀》臣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又刻求也。《左傳·僖七年》後之人將求多于汝,汝必不免。又稱美也。《前漢·袁盎傳》諸公聞之皆多盎。《後漢·馮異傳》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帝以此多之。又戰功曰多,見《周禮·夏官·司勲》。又荒俗呼
【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古禫切,甘上聲。《廣韻》動也。从心咸聲。《增韻》格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又《字彙補》戸坎切。與撼通。《詩·召南》無感我帨兮。又《集韻》《正韻》胡紺切。與憾通。恨也。《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感。 咸有感義,故感字从咸。
【京】《唐韻》舉卿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卿切,音驚。大也。《揚子·方言》燕之北鄙,齊楚之郊,凡人之大謂之京。又《爾雅·釋丘》丘絕高曰京。《廣雅》四起曰京。又《蔡邕·獨斷》天子所居曰京師。京,大也。師,衆也。《公羊傳·桓九年》天子之居,必以衆大之辭言之。又數名。十億爲兆,十兆爲京。又姓。漢京房,宋京鏜。又與原同。《禮·檀弓》趙文子曰: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註》九京,山名,在今絳州。晉大夫墓地在九京。京卽原字。又人名。《後漢·銚期傳》破更始將軍京。《東觀漢紀》京作原。古通用。又與鯨同。《前漢·揚雄傳
【河】《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音何。水名。《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又九河。《書·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六,
【李】〔古文〕杍《唐韻》《正韻》良以切《集韻》兩耳切《韻會》良士切,音里。《說文》果名。《素問》東方木也。《爾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難老,雖枝枯,子亦不細,其品處桃上。《詩·小雅》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又《韻會》世薦士謂之桃李。《劉向·說苑》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實焉。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莿焉。世謂狄仁傑,桃李皆在公門,正用此事。又《博雅》行李,關驛也。又與理通。《左傳·僖十三年》行李之往來。《周語》行李以節逆之。《泊宅編》李理義通,人將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又星名。《史
【丈人】1.古时对老人的尊称。《易·师》:“贞,丈人,吉。”孔颖达疏:“丈人,谓严庄尊重之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丈人,老人也。”唐韩愈《芍药歌》:“一尊春酒甘若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2.家长;主人。《尸子》卷上:“家人子姪和、臣妾力则家富,丈人虽厚衣食无伤也;子姪不和、臣妾不力则家贫,丈人虽薄衣食无益也。”《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司马贞索隐引刘氏云:“谓主人翁
【童蒙】幼稚愚昧。《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朱熹本义:“童蒙,幼稚而蒙昧。”《淮南子·俶真训》:“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於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三国魏嵇康《游仙》诗:“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晋葛洪《抱朴子·诘鲍》:“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2.指无知的儿童。晋葛洪《抱朴子·正郭》:“中人犹不觉,童蒙安能知?”唐元稹《江边》诗:“散诞都由习,童蒙剩懒散。”《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朱自清《<文心>序》:“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蒙,
【受教】教诲。《战国策·魏策四》:“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况昉受教君子,将二十年。”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平原君豁然而寤,起再拜受教。”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这是我虔诚地期待着受教的一个问题。”
【便】《廣韻》婢面切《集韻》《韻會》《正韻》毗面切,音卞。順也,利也,宜也。《荀子·議兵篇》汝所謂便者,不便之便也。所謂仁義者,大便之便也。《前漢·趙充國傳》留屯田十二便。又習也。《禮·表記》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謂便人。《註》亦言其謙也。辟仁聖之名,云自便習於此事之人耳。又安也。《前漢·武帝紀》便殿火。《註》凡言便殿,便宮,便坐者,所以就便安也。又卽也,輒也。《莊子·達生篇》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又溲也。《前漢·張安世傳》郞有醉便殿上者,安世曰:何知非反水漿耶。又《集韻》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
【书绅】写在绅带上。后亦称牢记他人的话为书绅。语本《论语·卫灵公》:“子张书诸绅。”邢昺疏:“绅,大带也。子张以孔子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无忽忘也。”晋孙绰《答许询》诗之九:“且戢讜言,永以书绅。”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王禹偁﹞尝侍宴琼林,太宗独召至御榻,面诫之曰:‘卿聪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韩柳之列,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庇。’禹偁泣拜,书绅而谢。”闻一多《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以上两个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的新诗人书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