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池夜半,衔枚飞渡,看樽俎折冲间

鹅池夜半,衔枚飞渡,看樽俎折冲间

诗句读音
看樽俎折冲间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kàn|kānzūn zǔ zhé chōngjiān|jiàn
衔枚飞渡平仄:平 平 平 仄
拼音: xián méifēi dù
鹅池夜半平仄:平 平 仄 仄
拼音: é chíyè bàn

鹅池夜半,衔枚飞渡,看樽俎折冲间释义

【樽俎折冲】语出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谓不以武力而在宴席交谈中制胜敌人。后泛指外交谈判活动。折衝,使敌人战车后撤,谓击退敌军。《“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下编》:“今吾国以存亡关係而不签字,各国当能见谅,必可留作悬案,为他日樽俎折衝之餘地。”参见“樽俎”。

【间】〔古文〕《唐韻》古閑切《集韻》《韻會》居閑切《正韻》居顏切,音蕑。《說文》隙也。从門从月。會意,亦形。《徐鍇曰》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也。《禮·樂記》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閒也。《莊子·山木篇》周將處夫材不材之閒。又《史記·郭解傳》洛陽人有相讐者,邑中賢豪,居閒以十數,終不聽。《註》居中爲他道和輯之。《周語》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於戎、翟之閒。又容也。《禮·文王世子》凡待坐於大司成者,遠近閒三席。《註》閒,猶容也。《前漢·文帝紀》願請閒。《師古註》閒,容也。猶今言中閒也。請容暇之頃,當有所也。又也。《

【衔枚】1.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或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周礼·夏官·大司马》:“羣司马振鐸,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北齐书·平泰王归彦传》:“乃载(高归彦)以露车,衔枚面缚……弃世。”《南史·沉约传》:“林子衔枚夜袭,即屠其城。”《水浒传》第一一八回:“马摘鸞铃,军士衔枚,前到宋军寨栅。”2.谓闭口不言。《楚辞·九辩》:“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南朝梁沉约《<宋书>自序》:“夫穿掘之侣,必衔枚以晦其迹。”3.泛指寂静无声。《文选·枚乘<七发>》:“迴翔青篾,衔枚檀桓。”李

【飞渡】在上空越过。《晋书·杜预传》:“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明包捷《吊方正学先生祠》诗:“革除青史人长在,飞渡金川路未明。”邓中夏《过洞庭》诗:“莽莽洞庭湖,五日两飞渡。”

【鹅池】为晋王羲之养鹅处。在浙江绍兴戒珠寺前。寺即羲之旧宅。宋程俱《龙尾砚同毛彦时随联句》:“坚逾鹅池铸,质射铜臺埏。”清查慎行《归宗寺次颍滨先生旧韵》:“鹅池细合帘泉派,鸞水凉分茗盌供。”参阅《嘉庆一统志·绍兴府一·寺观》。2.《旧唐书·李愬传》:“自张柴行七十里,比至悬瓠城,夜半,雪愈甚。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击之,以杂其声。”后以“鹅池”为掩袭的典实。明孙承宗《阳关引》词:“把眼前飞絮,学作鹅池雪。待四方勘定,直北迎节归。”

【夜半】。《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地震定数》:“一日,宿孙村马铺中,风电阴黑,夜半有急叩门者。”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2.古代十二时之一。相当于后来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