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名辩正可无疑,已有金华学士题
诗句 | 读音 |
---|---|
恶名辩正可无疑 | 平仄:仄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è|wù|ě|wū2biàn zhèngkě|kèwú yí |
已有金华学士题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yǐyǒu|yòujīn huáxué shìtí |
恶名辩正可无疑,已有金华学士题释义
【恶】〔古文〕亞《唐韻》烏各切《集韻》《韻會》遏鄂切《正韻》遏各切,音堊。《廣韻》不善也。从心亞聲。《通論》有心而惡謂之惡,無心而惡謂之過。又醜陋也。《書·洪範》六極,五曰惡。《傳》醜陋也。《五行傳》貌不恭之罰也。又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築氏》敝盡而無惡。《註》雖至敝盡,無瑕惡也。又粗也。《史記·項羽本紀》以惡食食項王使者。謂粗飯也。又年凶曰歲惡。又器物不良曰苦惡。又糞穢也。《前漢·昌邑王傳》如是靑蠅惡矣。《師古曰》惡卽矢也。越王句踐爲吳王嘗惡。又多所不可曰性惡。《後漢·華陀傳》爲人性惡難得意。又《廣韻》烏路
【名】《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音詺。《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號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又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又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又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又《春秋·說題》名,大也。《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又名號也。《儀
【辩正】辞华美雅正。《北齐书·李绘传》:“﹝李绘﹞音辞辩正,风仪都雅,听者悚然。”2.辨别纠正。辩,通“辨”。《后汉书·张晧传》:“晧虽非法家,而留心刑断,数与尚书辩正疑狱,多以详当见从。”3.辨析考正。辩,通“辨”。《南史·儒林传·张讥》:“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四·清溪五曲》:“《野客丛书》尝载此説。亦失于辩正。”4.辩白驳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我也来谈谈复旦大学>文后附白》:“这一篇既是近于对前一文的辩正,而且看那口吻,可知作者和复旦大学是很
【可】《唐韻》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音坷。《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書·堯典》囂訟可乎。《文中子·事君篇》達人哉山濤也,多可而少怪。又僅可,未足之辭。《論語》子曰:可也。又《禮·內則》擇于諸母與可者。《註》諸母,衆妾也,可者,傅御之屬也。又所也。《禮·中庸》體物而不可遺。《註》體猶生也,可猶所也。不有所遺,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又姓。《正字通》唐諫議大夫可中正,宋紹興進士可懋。又《字彙補》苦格切,音克。《魏書·吐谷渾傳》可汗,此非復人事。《唐書·突厥傳》可汗猶單于
【无疑】1.没有疑惧;没有猜疑。三国魏嵇康《释私论》:“行私者无所冀,则思改其非;立公无所忌,则行之无疑。”唐孟浩然《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诗:“政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唐元稹《雉媒》诗:“信君决无疑,不道君相覆。”宋苏轼《策略四》:“天子与执政之大臣,既已相得而无疑,可以尽其所怀,直己而行道。”2.没有疑问。晋康法邃《<譬喻经>序》:“比次首尾,皆令条别,趣使易了,於心无疑。”《百喻经·田夫思王女喻》:“我昨见王女……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无疑。”金元好问《普照范炼师写真》诗之三:“鹤骨松姿又一奇,化身
【已】《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又《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又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又《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又《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又踰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又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金华】的花饰。《后汉书·蔡邕传》:“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瓜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文选·曹植<七启>》:“金华之舄,动趾遗光。”张铣注:“舄,履也,以金为华而饰之趾足。”唐陈鸿《东城老父传》:“昌冠雕翠金华冠,锦袖绣襦袴,执鐸拂道。”1.有华采的金。《文选·左思<吴都赋>》:“頳丹明璣,金华银璞。”李善注:“谓金有华采者。”《文选·张协<七命>》:“错以瑶英,鏤以金华。”李善注:“刘欣期《交州记》曰:‘金华出珠崖。’谓金有华彩也。”2.见“金华殿”。3.指晋朝。《文选·张协<七命>》:“金华启徵,大人有作
【学士】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2.泛指普通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倖於封侯富贵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明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
【题】《廣韻》杜溪切《集韻》《韻會》田黎切,音啼。《說文》頟也。《小爾雅》頭也。《禮·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阯。《爾雅·釋言》顁,題也。《註》題,額也。《史記·越世家》雕題。《註》謂刻其頞,涅以丹靑也。又《廣韻》書題。《博雅》書稱題。題,諦也。審諦其名號也。《正字通》註疏有孟子題辭,所以題號孟子之書。又《韻會》椽頭玉飾曰琁題、玉題,亦名璧璫。又題目也。《杜甫詩》天老看題目。又品題也。《李白·上韓荆州書》一經品題,便作佳士。又國名。《南史·裴子野傳》有白題及滑骨入貢。又縣名。《前漢·功臣表》題侯張富昌。又《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