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颜状听渠改,潇湘水色深挼蓝
诗句 | 读音 |
---|---|
潇湘水色深挼蓝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xiāo xiāngshuǐ sèshēnruó lán |
儿时颜状听渠改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十五海 拼音: ér shíyán zhuàngtīngqú|jùgǎi |
儿时颜状听渠改,潇湘水色深挼蓝释义
【潇湘】1.指湘江。因湘江水清深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瀟湘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洞庭张乐池,瀟湘帝子游。”李善注引王逸曰:“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於湘水。”唐李白《远别离》诗:“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王琦注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元耶律楚材《用薛正之韵》:“凤池分付夔龙去,万顷瀟湘属湛然。”明徐祯卿《古意》诗:“帝子葬何处,瀟湘云正深。”2.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唐杜甫《去蜀
【水色】1.水面呈现的色泽。南朝梁简文帝《饯别》诗:“窗阴随影度,水色带风移。”唐元稹《和乐天早春见寄》:“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茅盾《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碧野《月亮湖》:“斜日照着湖面,水色变化无穷,闪光的地方像银鳞,深苍的地方像绿缎。”2.淡青色,接近白色。陈澄之《慈禧西幸记·沐猴而冠》:“珍珠也带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颗,现在一式一样大小,滴溜滚圆的,一般水色的带来了一百二十一颗。”3.方言。指人的白里透红的面色。如:那个姑娘脸上一点水色也没有。4.指有水色。《新
【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針切,音。水名。《說文》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又邃也。《增韻》深者,淺之對。《詩·邶風》深則厲,淺則揭。又深微也。《易·繫辭》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又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又衣名。《禮·深衣疏》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又州名。《韻會》後漢博陸郡,隋置深州。《廣輿記》今屬眞定府。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式禁切,音諗。度淺深曰深。《周禮·地官》以土圭測土深。
【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唐白居易《春池上戏赠李郎中》诗:“直似挼蓝新汁色,与君南宅染罗裙。”宋周邦彦《蝶恋花·柳》词:“浅浅挼蓝轻蜡透,过尽冰霜,便与春争秀。”元张养浩《普天乐》曲:“水挼蓝,山横黛,水光山色,掩映书斋。”清陈维崧《浣溪沙·癸丑东溪雨中修禊》词:“春水挼蓝接远汀,晚山愁黛矗银屏。”
【儿时】。鲁迅《野草·风筝》:“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丁玲《母亲》四:“曼贞在小菡父亲没有死以前,一回武陵住的时候,便感到寂寞,想念那些儿时的朋友。”
【颜状】脸色。《孔子家语·五帝德》:“吾欲以颜状取人也;则於灭明改之矣;吾欲以言辞取人也,则於宰我改之矣;吾欲以容貌取人也,则於子张改之矣。”宋苏轼《答陈季常书》:“子由见人説颜状如四十岁人,信此事不辜负人也。”清查慎行《展阅旧时小照》诗:“道是故吾吾不识,那将颜状问他人。”
【渠】《唐韻》彊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求於切,音蕖。《說文》水所居也。《禮·曲禮》溝渠必步。又水名。《前漢·地理志》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又渠渠,勤也。《詩·秦風》夏屋渠渠。《箋》渠渠,猶勤勤也。《註》深廣貌。又大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誅其渠帥。又樂章名。《魯語》金奏肆夏樊遏渠。《註》納夏一名渠。又漸也。《淮南子·汜論訓》渠幨以守。《註》渠,漸也。又軒渠,笑貌。《後漢·方技傳》軒渠笑自若。又俗謂他人爲渠儂。又水名。《水經注》水出鄭縣南巴嶺,流逕宕渠縣。謂之宕渠水。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謂車輞爲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