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

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

诗句读音
三才乃分位平仄:平 平 仄 平 仄
韵脚:去六至
拼音: sān cáinǎifēn|fènwèi
二仪初创象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三十六養
拼音: èr yíchūchuàng|chuāngxiàng

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释义

【三才】1.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汉王符《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有巢燧人伏羲神农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晋书·刘舆传》:“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

【分】《唐韻》府文切《集韻》《韻會》方文切,音餴。《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易·繫辭》物以羣分。又《增韻》裂也,判也。又《廣韻》賦也,施也。《增韻》與也。又《玉篇》隔也。又《前漢·律歷志》一黍之廣爲一分。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又半也。《公羊傳·莊二年》師喪分焉。《荀子·仲尼篇》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又徧也。《左傳·哀元年》熟食者分,而後敢食。又與紛通。《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終始也。《淮南子·繆稱訓》禍之生也分分。《註》猶紛紛。又《周禮·天官》以待國之匪頒。《註》匪讀爲分。又《唐韻》扶問切

【位】《廣韻》于愧切《集韻》于累切《韻會》喩累切《正韻》于位切,音壝。《說文》列中庭之左右曰位。《廣韻》正也。《易·繫辭》聖人之大寶曰位。《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又凡所坐立者,皆曰位。《禮·曲禮》揖人,必違其位。《註》出位而揖,禮以變爲敬也。又所也。《論語》君子思不出其位。《朱註》范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又姓。明位安。又高麗人呼相似爲位。見《三國志》。 本作。俗作位。字原刻从亻从。漢典考證:〔《禮·曲禮》揖人,必違其位。《註》出位面揖,〕 謹照原文面揖改而揖。〔《易·艮卦》君子思不出其位。

【二仪】1.指天地。三国魏曹植《惟汉行》:“太极定二仪,清浊始以形。”《周书·武帝纪上》:“二仪创闢,玄象著明。”明王慎中《游白鹿洞》诗:“境闲百虑空,意愜二仪广。”清钮琇《觚賸·石言》:“二仪之英,五材之精,在地为石,在天为星。”2.指日、月。南朝陈沉炯《陈武帝哀策文》:“二仪协序,五纬同符。”明王鏊《震泽长语·象纬》:“二仪运而出没,五纬随而起伏。”

【初】〔古文〕《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楚平聲。《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蔡仲》愼厥初。又《禮·檀弓》夫魯有初。《註》初謂故事。又《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韓愈詩》賢愚同一初。《韻會》又姓。

【创】〔古文〕戧《唐韻》《集韻》《韻會》初良切《正韻》初莊切,音瘡。《說文》傷也。本作刅,或作創。《徐曰》此正刀創字。言刃所傷也。《前漢·曹參傳》身被七十創。又《前漢·班固敘傳》禮義是創。《註》師古曰:創,始造之,音初良反。又《唐韻》初亮切,瘡去聲。始也,造也。《孟子》創業垂統。又傷也。《前漢·匈奴傳》人民創艾戰。又懲也。《書·益稷》子創若時。《註》禹自言懲丹朱之惡,不敢慢遊也。又《集韻》千羊切,音鏘。瑲,或作創。瑲瑲,玉聲。又《玉篇》古文瘡字。《禮·曲禮》頭有創,則沐。餘詳疒部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