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篱兼谨守,阃外勿轻捐

藩篱兼谨守,阃外勿轻捐

诗句读音
阃外勿轻捐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二仙
拼音: kǔn wàiwùqīngjuān
藩篱兼谨守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fān líjiānjǐn shǒu

藩篱兼谨守,阃外勿轻捐释义

【阃外】1.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晋书·陶侃传》:“閫外多事,千緖万端,罔有遗漏。”唐白居易《近见慕巢尚书诗中屡有叹老思退之意因以长句戏而谕之》:“近见诗中叹白鬚,遥知閫外忆东都。”明单本《蕉帕记·闹婚》:“朝中天子三宣,閫外将军一令。”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盈庭昏庸衰谬之臣,既已心灰胆落,失所凭藉,惟依閫外诸将帅以为重。”2.指国境之外。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出使之臣,节盛於碧油囊,令启路者双持於马上,天子之命,节制於閫外也。”明刘基《春秋明经·齐仲孙

【勿】《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拂切,音物。《說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集韻》或作。又通作物。《周禮·春官·司常》九旗雜帛爲物。又《玉篇》非也。《廣韻》無也。《增韻》毋也。《韻會》莫也。《通志》勿,州里之旗也。而爲勿不之勿,借同音,不借義。《論語》非禮勿視。《朱註》勿者,禁止之辭。又《韻會》愨愛貌。《禮·祭義》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註》猶勉勉也。又《六書正譌》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後人加牛以別之。又《顏氏家訓篇》書翰稱勿勿,不知所由。或妄言此匆匆之殘缺者。及

【轻】〔古文〕《廣韻》去盈切《集韻》《韻會》牽盈切《正韻》丘京切,音卿。《說文》輕車也。《廣韻》重之對也。又去聲。《廣韻》虛正切《集韻》《韻會》牽正切《正韻》丘正切,音慶。《集韻》疾也。《左傳·桓十二年》絞小而輕,輕則寡謀。又《僖三十三年》秦師輕而無禮。

【捐】《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余專切,音沿。《說文》弃也。《前漢·竇嬰傳》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又《增韻》除去也,損也。《史記·吳起傳》捐不急之官。又病死曰捐瘠。《列子·楊朱篇》生相憐,死相捐。又《正韻》于權切,音員。義同。又叶于倫切,音筠。《陸雲詩》靑雲方乗,芳餌可捐。達觀在一,萬物自賔。俗捐字。別見七畫。捐字原从作。

【藩篱】1.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於藩篱之外。”韦昭注:“藩篱,壁落。”汉贾谊《过秦论下》:“楚师深入,战於鸿门,曾无藩篱之难。”清唐孙华《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许杰《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2.边界;屏障。汉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江南是两浙之藩篱。”清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木邦在耿马外,为耿马、孟定、镇康、孟连之藩篱。”3.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绪论》:“唯

【兼】〔古文〕《唐韻》古甜切《集韻》《韻會》堅嫌切《正韻》古嫌切,音縑。《說文》幷也。从手禾。兼持二禾也。《徐曰》會意。秉持一禾,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前漢·王莽傳》縣宰缺者,數年守兼。《註》師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又姓。《韻會》衞公子兼之後。

【谨守】1.谨慎守护;敬慎守持。《晏子春秋·谏下三》:“景公树竹,令吏谨守之。”晋陆机《辨亡论下》:“将谨守峡口以待擒耳。”宋楼钥《集英殿修撰曾公神道碑》:“事亲尽礼,谨守家法。”《诗刊》1978年第1期:“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这样坚贞不渝地谨守着自己的诺言。”2.操守严谨。明吴宽《四川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陈君行状》:“其居官斤斤谨守,尤以廉洁称。”《人中画·自作孽》:“黄舆道:‘此事不独学生不敢,就是天隐亦当谨守,倘一失足,悔之晚矣!’”王闿运《长沙攸县庆都龙君行状》:“及论贞介谨守之节,富贵不能淫,末有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