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刹仙都顯焕存,心心惟绍法王孙

梵刹仙都顯焕存,心心惟绍法王孙

诗句读音
梵刹仙都顯焕存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三魂
拼音: fàn chàxiān dōuhuàncún
心心惟绍法王孙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xīn xīnwéishàofǎwáng|wàng1|4

梵刹仙都顯焕存,心心惟绍法王孙释义

【梵刹】泛指佛寺。梵,意为清净;刹,意为地方。唐唐彦谦《游南明山》诗:“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宋楼异《嵩山三十六峰赋》:“灵隐来仙洞府深兮,清凉寳胜梵刹标兮。”清方文《宋遗民咏·郑所南思肖》:“有田施诸僧,梵刹悉吾寓。”

【仙都】1.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沧海岛在北海中……岛中有紫石宫室,九老仙都所治。”明屠隆《綵毫记·蓬莱传信》:“道士何来,輒敢至此仙都境界?”2.山名。在今浙江省缙云县。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縉云山。唐神龙初,以此名县。又名丹峯山,天宝七载改今名。道书以为第二十九洞天。唐贾岛《处州李使君改任遂州因寄赠》诗:“仙都山水谁能忆,西去风涛书满船。”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焕】〔古文〕烉《唐韻》呼貫切《廣韻》火貫切《集韻》《韻會》《正韻》呼玩切,音喚。《說文》火光也。又《玉篇》明也。《論語》煥乎其有文章。又叶許縣切,音絢。《徐幹·齊都賦》雕琢有章,灼爛明煥。生民以來,非所視見。《玉篇》亦作奐。

【存】〔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徂尊切,音蹲。《爾雅·釋詁》存,在也,察也。《疏》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存卽在也。《易·繫辭》成性存存。《孟子》操則存,舍則亡。《禮·祭義》致愛則存。《註》孝子致極愛親之心,則若親之存也。又《說文》恤問也。《禮·王制》八十月告存。《集說》告猶問也,君每月使人致膳,告問存否也。又《月令》養幼少,存諸孤。又省也。《周禮·天官》大喪存奠彝。《註》欲見其所奠彝朝夕存省之意也。又叶昨先切,音前。《楚辭·遠遊》壹氣孔神兮,於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爲之先。又叶匠鄰切,音秦

【心心】语。指连绵不断的思想念头。《仁王经·奉持品》:“断诸功用,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五代齐己《残秋感怆》诗:“日日加衰病,心心趣寂寥。”2.犹心愿。前蜀贯休《桐江闲居作》诗之九:“孰知吾所适,终不是心心。”3.彼此间的情意。隋江总《长相思》诗之二:“心心不相照,望望何由知。”唐孟郊《结爱》诗:“心心復心心,结爱务在深。”4.一心一意,专心。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职,其职必举。”

【惟】〔古文〕《唐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維。《說文》凡思也。从心隹聲。《玉篇》有也,爲也,謀也,伊也。又語辭也。《毛晃曰》有是惟之惟,書濟河惟兗州之類。有思惟之惟,書視遠惟明,詩載謀載惟之類。有惟獨之惟。書惟王不邇聲色之類。又姓。又《正韻》無非切,音微。義同。◎按《說文》从心隹聲,則梁韻弋隹切,唐韻以追切,宋韻夷隹切,切喩母也。獨正韻竟作無非切,則切微母矣。

【绍】〔古文〕綤《廣韻》《集韻》《韻會》市沼切,音佋。《說文》繼也。一曰紹,緊糾也。《書·盤庚》紹復先王之大業。《詩·大雅》弗念厥紹。《禮·樂記》韶繼也。《註》舜樂名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又《禮·聘儀》介紹而傳命。又士爲紹。《疏》謂繼續承。《戰國策》請爲紹介。《註》相佐助也。又姓。《廣韻》出《姓苑》。又《集韻》蚩招切,音弨。緩也。引《詩》:匪紹匪游。鄭康成讀。漢典考證:〔《禮·樂記》紹者,繼也〕 謹照原文改韶繼也。 考證:〔《禮·樂記》紹者,繼也〕 謹照原文改韶繼也。

【孙】《唐韻》《集韻》思切《韻會》《正韻》蘇昆切,音飱。《說文》子之子也。从子从系。系,續也,言順續先祖之後也。《爾雅·釋親》子之子爲孫,孫之子爲曾孫。《朱子曰》曾,重也,自曾孫以至於無窮,皆得稱之也。又凡臨祭祀,內事曰孝孫,外事曰曾孫。《詩·小雅》神保是饗,孝孫有慶。《書·武成》告於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又物再生亦曰孫。《周禮·春官·大司樂》孫竹之管。《註》竹枝根之末生者。又《番禺志》稻再生曰稻孫。又織女曰天孫。《前漢·天文志》織女,天帝孫也。又《博物志》岱嶽亦名天孫。又靑海旁馬多龍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