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贤人迹,稽留隐者情
翻译贤人迹,稽留隐者情释义
【翻译】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亦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的对译。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佛驮什》:“先沙门法显於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法显迁化。”《隋书·经籍志四》:“至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齎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唐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当代都之时,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询国俗,兼取工於翻译者,来直史曹。”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太平兴国中,始置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延梵学僧,翻译新经。”清昭槤《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
【贤】〔古文〕臤贒《廣韻》《正韻》戸田切《集韻》《韻會》戸千切,音弦。《說文》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易·鼎卦》大亨,以養聖賢。又《繫辭》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書·大禹謨》野無遺賢。又《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又《禮·內則》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註》賢,猶善也。又勝也。《禮·投壷》某賢於某若干純。《註》以勝爲賢。又下見切,音現。《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五分其轂之長,去一以爲賢。《註》賢,大穿也。又《韻補》叶下珍切。《詩·小雅》我從事獨賢。叶上臣。《前漢·敘傳》旣登爵位,祿賜頤賢,布
【人迹】见“人迹”。亦作“人跡”。亦作“人蹟”。人的足跡。《史记·秦始皇本纪》:“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汉书·晁错传》:“人迹所及,靡不闻命。”晋张协《杂诗》之九:“溪壑无人跡,荒楚鬱萧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石径崎嶇,人蹟裁交。”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定数》:“菴僻甚,人跡罕到。”郁达夫《沉沦》二:“跑到人跡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去。”
【稽留】1.延迟;停留。《墨子·号令》:“传言者十步一人,稽留言及乏传者断。”孙诒让间诂引苏时学曰:“稽留谓不以时上闻。”《史记·龟策列传》:“还徧九州,未尝愧辱,无所稽留。”《周书·武帝纪上》:“以时嫁娶,务从节俭,勿为财币稽留。”章炳麟《代议然否论》:“事有稽留则奈何?”2.周代狱名。《太平御览》卷六四三引晋张华《博物志》:“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又狴犴者,亦狱别名。”
【隐】〔古文〕《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又《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又《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又《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又《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又《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又《
【者】《廣韻》章也切《集韻》《韻會》《正韻》止野切,音赭。《說文》別事詞也。从白聲。,古文旅字。《韻會》今作者。《玉篇》語助也。《增韻》又卽物之辭,如彼者,如此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又《增韻》又此也。凡稱此箇爲者箇是也。今俗多用這字,這乃魚戰切,迎也。又《韻補》叶掌與切。《史記·秦始皇紀》人迹所至,無不臣者。《註》索隱曰:者,協音渚。《楚辭·九歌》搴芳洲兮杜若,將以遺乎遠者。時不可以驟得,聊逍遙兮容與。《韻會》者,古文渚字,故从旅聲。後人以者添水作渚,以別者也之者,故者但爲語助。又叶阻可切。《繆襲·挽
【情】〔古文〕啨《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正韻》慈盈切,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董仲舒曰》人欲之謂情。《詩序》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禮·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情,實也。《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又叶慈良切,音牆。《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 《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情皆从心。性卽心之理,情卽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