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予所欲尘黈聪,文符一一条其极
诗句 | 读音 |
---|---|
凡予所欲尘黈聪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fányú|yǔsuǒyù chén3cōng |
文符一一条其极 | 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入二十九葉 拼音: wén fúyī yītiáo|tiāoqí|jījí |
凡予所欲尘黈聪,文符一一条其极释义
【凡】《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咸切,音帆。《說文》最括也。《玉篇》非一也。《廣韻》常也,皆也。《正韻》大槪也。又《前漢·揚雄傳》請略舉凡。《註》師古曰:凡,大指也。《杜預·左傳序》發凡以言例。又《玉篇》計數也。《前漢·石奮傳》凡號奮爲萬石君。《註》師古曰:凡,最計也。總合其一門,計五人爲二千石,故號萬石君。又最凡,諸凡之最目也。《周禮·天官·司會註》書謂簿書,契其最凡也。《小宰疏》凡要亦是簿書,如今印契,其凡目所最處印之。又輕微之稱。《廣韻》凡,輕也。《孟子》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又國名。在濬州。《
【予】《唐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正韻》弋渚切,音與。賜也。《詩·小雅》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周禮·春官》內史掌王八枋之灋,七曰予,八曰奪。通作與。又《博雅》大予,樂名。《註》漢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爲大予樂。又《廣韻》弋諸切《正韻》羊諸切。與余同。我也。《郭忠恕·佩觿集》予讀若余。本無余音,後人讀之也。《顏師古·刊謬正俗》曲禮,予一人。鄭康成註:余予古今字。因鄭此說,學者遂皆讀予爲余。爾雅: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則予之與余,但義訓我,非同字也。《說文》:予,相推予也。余
【所】〔古文〕《唐韻》疏舉切《集韻》《韻會》爽阻切,數上聲。《說文》伐木聲也。从斤,戶聲。又處所。《詩·鄭風》獻于公所。又《商頌》及爾斯所。又《漢制》車駕所在曰行在所。《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故所在曰行在所。又《關西方言》致力于一事爲所。所謂絕利一源也。《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又《召誥》王敬作所。又語辭。《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又誓辭。《論語》予所否者。《左傳·僖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又指物之辭。《禮·檀弓》其高可隱也。《註》謂高四尺所。《前漢·疏廣傳》問金餘尙有幾所。《註》幾所,猶幾許也。《
【欲尘】佛家谓财、色、食、名、睡五欲污身如尘埃,故称。《大智度论》卷十七:“禪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参见“五欲”、“六尘”。
【黈】《廣韻》天口切《集韻》他口切《韻會》他斗切,音妵。《玉篇》黃色。《穀梁傳·莊二十三年》禮,天子諸侯之楹黝堊,大夫倉,士黈。又《廣韻》冕前纊也。《前漢·東方朔傳》黈纊充耳,所以塞聰。《註》以黃綿爲丸,用組懸之於冕,垂兩耳旁,示不外聽也。又《馬融·長笛賦》六器者,猶以二皇聖哲黈益,况笛生乎大漢,而學者不識其可以裨助盛美,忽而不讚。《註》黈,猶演也。漢典考證:〔。《前漢·東方朔傳》黈纊充耳,所以塞聰。《註》以黃綿爲圜。〕 謹照原註爲圜改爲丸。 考證:〔。《前漢·東方朔傳》黈纊充耳,所以塞聰。《註》以黃綿爲圜。〕
【聪】《唐韻》《正韻》倉紅切《集韻》麤叢切,音驄。《說文》察也。《廣韻》聞也,明也,通也,聽也。《書•洪範》聰作謀。《史記•商君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管子•宙合篇》耳司聽,聽必順聞,聞審謂之聰。《註》耳之所聞,旣順且審,故謂之聰。又《韻補》叶千剛切,音倉。《陳琳•柳賦》穆穆天子,亶聽聰兮。德音允塞,民所望兮。宜爾嘉樹,配甘棠兮。望平聲。
【文符】梁锺嵘《诗品·总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南史·齐纪上·武帝》:“文符督切,扰乱在所,至是除荡,百姓悦焉。”宋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文符日至其门,鞭笞日加其身。”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四》:“周定州刺史孙彦高,被突厥围城,不敢出厅,文符须徵发者,於小牕接入。”
【一一】1.逐一;一个一个地。《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説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晋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嘆惋。”宋苏轼《次韵答子由》:“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十四:“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2.完全。《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汉郑玄注:“偏,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颖达疏:“谓两字作
【条】《廣韻》徒聊切《集韻》《韻會》田聊切,音迢。或作樤。《說文》小枝也。《徐曰》自枝而出也。《詩·周南》伐其條枚。《傳》枝曰條,榦曰枚。又長也。《書·禹貢》厥木惟條。又木名。橘屬。《爾雅·釋木》柚條。《詩·秦風》有條有梅。《埤雅》柚似橙而大于橘。一名條。又條理也。《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又條然,嘯貌。《詩·王風》中谷有蓷,條其歗矣。又條達也。《前漢·郊祀歌》聲氣遠條。又條鬯也。《前漢·律志》隂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又敎條。《史記·酷吏傳》以興化條。又條奏。《前漢·元帝詔》條奏無有所諱。又條例。《晉書
【其】〔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又《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又山名。《前漢·
【极】《唐韻》其輒切《集韻》極葉切,音笈。《說文》驢上負也。《篇海》爲木版跨驢背以負物者。又《廣韻》巨業切,音跲。极插也。(極)《唐韻》渠力切《集韻》《韻會》竭憶切《正韻》竭戟切,禁入聲。《說文》棟也。《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註》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又皇極,大中也。《書·洪範》皇建其有極。《疏》人君爲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又北辰曰北極,老人星曰南極。《書·舜典·正義》引《王蕃·渾天說》曰: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