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背伊阙,解骖憩邗沟

发轫背伊阙,解骖憩邗沟

诗句读音
发轫背伊阙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fā rènbèi|bēiyī quē
解骖憩邗沟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拼音: jiě|jiè|xiècānqìhán gōu

发轫背伊阙,解骖憩邗沟释义

【发轫】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楚辞·离骚》:“朝发軔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朱熹集注:“軔,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軔,骑不被鞍。”唐杜甫《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軔在远壑。”明徐霖《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軔,亲友皆无贐。”雷昭性《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譬诸行道,发軔即乖,虽追风追电,亦愈觉支离。”2.动用,动员。《尉缭子·兵谈》:“富治者,民不发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3.比喻事物的开端。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九载唐张怀瓘《

【背】《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音輩。《說文》也。从肉北聲。《韻會》身北曰背。《玉篇》背脊。《正字通》身之隂也。《釋名》背,倍也,在後稱也。《易·艮卦》艮其背。《註》背者,無見之物也。又手背。《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合灂若背手文。又壽也。《爾雅·釋詁》背,壽也。《詩·大雅》黃耉台背。又《魯頌》黃髮台背。《傳》台背,皆壽徵也。又日旁氣也。《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註》孟康曰:皆日旁氣也。背形如背字也。如淳曰:凡氣向日爲抱,向外爲背。又《玉篇》堂北曰背。《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傳》背,北堂

【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闕也,遂侵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也。”唐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邙山,丘陵对于伊闕。”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言禹凿龙门,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清姚鼐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闕塞眺黄河”之句。郭沫若《我是怎样写五

【解】《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皆上聲。《說文》判也。从刀判牛角。《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左傳·宣四年》宰夫解黿。《前漢·湯傳》支解人民。《註》謂解其四支也。又《博雅》散也。《玉篇》緩也。《易·解卦註》解,難之散也。《正義》解有兩音,一古買反,謂解難之初。一諧買反,謂旣解之後。故序卦云:解者,緩也。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爲解也。《前漢·張耳餘傳》今獨王,恐天下解也。《註》謂離散其心也。又《玉篇》釋也。《儀禮·大射禮·解綱註》解,猶釋也。《文心雕龍》百官詢事,則有關刺解諜。解者,釋也。解釋

【骖】《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倉含切,音參。《玉篇》驂馬。《說文》駕三馬也。又車中兩馬曰服,兩馬驂其外小退曰驂。《詩·秦風》騧驪是驂。《儀禮·覲禮》使者降以左驂出。《註》騑馬曰驂。又驂乗。《左傳·文十八年》齊懿公納閻職之妻,而使職驂乗。《史記·漢文帝紀》代王令宋昌驂乗。《註》乗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處車右,以備傾側,取三人爲名義也。又《爾雅·釋宮》七達謂之劇驂。《註》三道交復有一岐出者,今北海劇縣有此道。又《集韻》七紺切,音慘。騑也。

【憩】《集韻》本作愒,或作憇,亦書作。《詩·召南》召伯所憩。

【邗沟】邗水、邗江、邗溟沟等。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引江水入淮以通粮道而开凿的古运河。宋秦观《邗沟》诗:“霸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