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僧行脚倦,归计上心忙
诗句 | 读音 |
---|---|
归计上心忙 | 平仄: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guījìshàng xīn2 |
发僧行脚倦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去三十三線 拼音: 1|4sēngxíng jiǎojuàn |
发僧行脚倦,归计上心忙释义
【计】《唐韻》古詣切《集韻》《韻會》《正韻》吉詣切,音繼。《說文》會也,算也。从言从十。徐曰:十者,物成數。會意。《左傳·昭三十二年》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禮·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註》書謂六書,計謂九數。《周禮·天官》小宰以六計弊羣吏之治。《註》弊,斷也。《疏》六計,謂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爲本,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也。又《司會註》司會,主天下之大計。《疏》日計曰成,月計曰要,歲計曰會。《史記·平準書》桑弘羊以計算用事。又《玉篇》謀也。《廣韻》籌策也。《史記·項羽紀》項梁召諸別將
【上心】君心。汉应劭《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时冀州有疑狱,章帝见问统。统处当详平,克厌上心。”唐白居易《贺雨》诗:“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詔,殷勤告万邦。”放在心上;用心。《朱子全书·中庸一》:“人固有偏好一物者,然此一物未上心时,安得不谓之未发之中乎?”《封神演义》第十七回:“你上心打听,天子用此物做甚么?”丁玲《杜晚香》:“晚上教村里的妇女识字,有没一个妇女能比晚香更上心的。”
【忙】《廣韻》莫郞切《集韻》《韻會》《正韻》謨郞切,音茫。心迫也。《增韻》悕也,宂也。《杜甫·新婚別》暮婚晨告別,無乃太悤忙。又姓。明有忙義,忙宗。又與恾同。《廣韻》怖也。
【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伐切,音髮。《說文》發也。《詩·召南》壹發五豝。《傳》發,矢也。《前漢·匈奴傳》矢四發。《註》射禮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矢爲一發。師古曰:發,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又《廣韻》起也。《孟子》舜發於畝之中。又舒也,揚也。《易·乾卦》六爻發揮。《疏》發,越也。又《坤卦》發於事業。《疏》宣發也。《左傳·桓二年》聲名以發之。《註》發揚此德也。又《博雅》開也。《書·武成》發鉅橋之粟。《疏》謂開出也。《詩·小雅》明發不寐。《註》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又《玉篇》進也,行也。《博雅》去也。
【僧】《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又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又《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行脚】寻师求法而游食四方。《古尊宿语录》卷六:“老僧三十年来行脚,未曾置此一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金赵元《宿少林寺》诗:“箇中有佳处,行脚恨不早。”明汤显祖《牡丹亭·道觋》:“赴会的,都要具膳餐饭,行脚的也要老少异粮。”苏曼殊《与高天梅书》:“衲行脚南荒,药炉为伍,不觉逾岁。”2.引申为行乞。碧野《灯笼哨》:“‘今天的行脚好吗!’‘那里,只在一家人家里要到了几根烂红薯!’”3.见“行脚僧”。4.行走;行路。宋杨万里《和文远叔行春》诗:“行
【倦】《廣韻》渠卷切《集韻》《正韻》逵眷切,權去聲。懈也。疲也。《禮·儒行》敦行而不倦。又倨也。《淮南子·道應訓》盧敖游乎北海,見一士焉,方倦龜殼而食蛤梨。《註》楚人謂倨爲倦。又叶渠運切,音郡。《劉楨·魯都賦》至於日昃,體勞怠倦。一張一弛,文武之訓。 《說文》力部作,人部作〈亻〉,音義同。宜合倦爲券字,重文不必分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