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伏雨湿杨柳,滴滴寒露凋芙蓉
霏霏伏雨湿杨柳,滴滴寒露凋芙蓉释义
【滴】《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正韻》丁歷切,音的。《說文》水註也。《增韻》涓滴,水點。又瀝下也。《王子年·拾遺記》香露滴瀝。 《廣韻》亦作。《法華經》作渧,與滳異。
【寒露】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逸周书·时训》:“寒露之日,鸿鴈来宾。”《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三国吴韦昭注:“见者,朝见东方建戌之初,寒露节也。”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2.严寒和露水;寒凉的露水。《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以苍冒涉寒露,遣謁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臚竇固持节郊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
【凋】《唐韻》都聊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聊切,音貂。《說文》半傷也。《木華·海賦》爲凋爲瘵。又《韻會》通作彫。《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又《正韻》通作雕。《晉書·李重傳》雕弊之迹。又《玉篇》力盡貌。
【芙蓉】的别名。《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洪兴祖补注:“《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唐王维《临湖亭》诗:“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清唐孙华《晚秋狮子林小集》诗之一:“三径林香穿竹树,一池波影漾芙蓉。”2.木莲,即木芙蓉。落叶大灌木,叶大掌状浅裂,秋季开花,花大有柄,色有红白,晚上变深红。可插枝蕃植,供观赏,叶和花均可入药。隋江总《南越木槿赋》:“千叶芙蓉詎相似,百枝灯花復羞燃。”宋宋祁《木芙蓉》诗:“芙蓉本作树,花叶两相宜。慎勿迷莲子,分明立券辞。”清梁绍壬《两般
【霏】〔古文〕《唐韻》芳非切《集韻》《韻會》《正韻》芳微切,音菲。《說文》雨雪貌。从雨非聲。《集韻》雰也。《詩·邶風》雨雪其霏。《傳》霏,甚貌。又《小雅》雨雪霏霏。
【伏雨】绵不断的雨。唐杜甫《秋雨叹》诗之二:“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仇兆鳌注引赵子栎曰:“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红萝炭﹞如经伏雨久淋,性未过尽,而火气太炽,多能损人。”清纳兰性德《浣溪纱》词之二:“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汉
【湿】〔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音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又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杨柳】1.泛指柳树。《诗·小雅·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温庭筠《题柳》诗:“杨柳千条拂面丝,緑烟金穗不胜收。”明杨慎《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允》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丰子恺《杨柳》:“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墻角里……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所以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2.杨树和柳树的并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檉,河柳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