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诗句读音
风尘荏苒音书绝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fēng chénrěn rǎnyīnshūjué
关塞萧条行路难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guān sàixiāo tiáoxíng lù nán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释义

【风尘】扬起的尘土。汉焦赣《易林·坎之咸》:“风尘暝迷,不见南北,行人失路,復反其室。”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捲出辕门。”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八章:“远望终南山,黑黝黝的。近看渭河平原,苍苍茫茫,风尘弥漫。”2.比喻战乱;戎事。《后汉书·班固传下》:“设后北虏稍彊,能为风尘,方復求为交通,将何所及?”唐李端《代村中老人答》诗:“京洛风尘后,村乡烟火稀。”王闿运《陈夷务疏》:“臣窃观古今史籍所纪,及近岁自庚子至於庚申二十年中,每有边竟风尘之忧。”参见“风尘之警”。3.尘世,纷扰的现实生活

【荏苒】间)渐渐过去。常形容时光易逝。汉丁廙妻《寡妇赋》:“时荏苒而不留,将迁灵以大行。”晋陶潜《杂诗》之五:“荏苒岁月頽,此心稍已去。”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旅程愧淹留,徂岁嗟荏苒。”《红楼梦》第三八回:“秋光荏苒休孤负,相对原宜惜寸阴。”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六:“荏苒之间快要过新年了。”2.蹉跎,拖延时间。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隋文帝尝索梁陈事跡,察具以所成每篇续奏,而依违荏苒,竟不絶笔。”唐王维《责躬荐弟表》:“贪冒官荣,荏苒岁月。”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今春拟归省,但荏苒遂又作

【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

【绝】〔古文〕《廣韻》《集韻》情雪切《韻會》徂雪切,音截。《說文》斷絲。从糸从刀从卪,象不連體絕二絲。《廣韻》絕作絶,非。《博雅》斷也。《玉篇》滅也。《書·甘誓》天用勦絕其命。又《詩·小雅》終踰絕險。《箋》踰度陷絕之險。又《禮·月令》振乏絕。《疏》不續曰絕。又《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七曰絕祭。《註》絕肺以祭,謂之絕祭。又《爾雅·釋木》正絕流曰亂。《註》直橫流也。《史記·天官書》絕漢抵營室。《註》索隱曰:絕,度也。《荀子·勸學篇》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註》絕,過也。又《屈原·離騷》萎絕其何傷兮。《註

【关塞】1.边关;边塞。《墨子·号令》:“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唐杜甫《伤春》诗之一:“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一个世情懂得很透的老人,在关塞一带住过很久,知道汉人的生活和感情,更懂得匈奴百姓的生活和感情。”2.指函谷关和桃林塞。《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於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儁,欲共立为主。”胡三省注:“关塞,谓函谷关、桃林塞也。”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宋王安石《离鄞至菁江东望》诗:“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叶圣陶《我们的骄傲》:“要是没有窗外繁密的竹枝,那个房间真太萧条了。”2.指政治、经济等不景气;衰微;衰退。三国魏曹植《卞太后诔》:“皇室萧条,羽檄四布,百姓欷歔,婴儿号慕,若丧考妣,天下縞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旧楚萧条,仍岁多故,政荒人散,实须缉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赵太学是个书生,不会经营家务

【行路难】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唐杜甫《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唐白居易《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九首及唐李白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羊曇善唱乐,桓伊能挽歌,及山松《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陈去病《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