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

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

诗句读音
常送平安耗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三十七号
拼音: 2sòngpíng ānhào
烽火一把平仄:平 仄 平 仄
韵脚:上三十五馬
拼音: fēng huǒyībǎ|bà

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释义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送】〔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弄切,音。《說文》遣也。《詩·邶風》遠送于野。《禮·曲禮》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又《增韻》將也。《儀禮·聘禮》賔再拜稽首,送幣。《又》公拜送醴。又《正韻》贈行曰送。《詩·秦風》我送舅氏。又株送,罪人相牽引也。《前漢·食貨志》廼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爲其根株所送也。又目送,以目相送也。《左傳·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記·留侯世家》四人趨出,上目送之。又縱送,善射之貌。《詩·鄭風》抑縱送忌。《註》舍拔曰縱,覆彇曰送。 《玉篇》籀文

【平安】指心境平静安定。《韩非子·解老》:“人无智愚,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世说新语·文学》“皆无想无因故也”南朝梁刘孝标注:“《周礼》有六梦:一曰正梦,谓无所感动,平安而梦也。”鲁迅《野草·希望》:“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老舍《黑白李》:“有点小玩艺,比如粘补旧书等等,他就平安的销磨半日。”2.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唐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明李永周《旅中望月》诗:“欲将数行信,无处寄平安。”闻一多《李白的死》:

【耗】《韻會》《正韻》虛到切,好去聲。《說文》本作秏。稻屬。《呂氏春秋》飯之美者,山之禾,南海之耗。又《博雅》耗,減也。《正韻》虛也。《詩·大雅》耗斁下土。《禮·王制》用地大小,視年之豐耗。《抱朴子·微旨卷》夫隂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又《增韻》敗也。《抱朴子·地眞卷》月建煞耗之神。又惡也。《董仲舒·賢良策》察天下之息耗。《註》息,生也。耗,虛也。一云息耗,善惡也。又《月令·廣義》每年正月十六日,俗謂之耗磨日。《張說·耗日飮詩》上月今朝減,流傳耗磨辰。但令不事事,同醉俗中人。又姓。出《何氏姓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史记·周本纪》:“有寇至,则举烽火。”《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日击数牛饗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閒谍,厚遇战士。”《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遂进军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因要取褒姒一笑,向驪山之上,把与诸侯为号的烽火烧起来。”2.指战争、战乱。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清史稿·张煌言传》:“十一年,又自吴淞入江,逼镇江,登金山望祭明太祖陵。烽火达江寧,俄,退次崇明。”杨朔《蓬莱仙境》:“再往后,我

【一】〔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又《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又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

【把】《唐韻》博下切《集韻》《正韻》補下切《韻會》補瓦切,巴上聲。《說文》握也。《孟子》拱把之桐梓。《楚語》烝嘗不過把握。又《廣韻》持也。《增韻》執也。《戰國策》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胷。《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前漢·王溫舒傳》擇郡中豪敢往吏爲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又《釋名》把,播也。所以播除物也。又《唐韻》《集韻》《韻會》蒲巴切,音杷。與爬通。《前漢·貢禹傳》農夫捽草把土。《註》把,手掊之也。又《郊祀志》掊視得鼎。《註》掊,手把土也。又批把,樂器,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詳批字註。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