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絮纷纷,烟芜苒苒,永日画阑,沈吟独倚

风絮纷纷,烟芜苒苒,永日画阑,沈吟独倚

诗句读音
风絮纷纷平仄:平 仄 平 平
拼音: fēng xùfēn fēn
烟芜苒苒平仄:平 平 仄 仄
拼音: yānwúrǎn rǎn
永日画阑平仄:仄 仄 仄 平
拼音: yǒng rìhuà lán
沈吟独倚平仄: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四紙
拼音: shěn yíndú3

风絮纷纷,烟芜苒苒,永日画阑,沈吟独倚释义

【风絮】花。多指柳絮。唐薛能《折杨柳》诗之二:“閒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宋陆游《柳》诗之二:“只恐无情堤上柳,又将风絮送春归。”明刘基《漫成》诗之四:“不禁风絮乱,寂寞掩重帘。”

【纷纷】。《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宋王安石《桃源行》:“重华一去寧復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明沉采《千金记·封王》:“过长亭短亭,乱纷纷道蔽旌旗影。”沙汀《航线》:“于是他们便纷纷嘈吼起来。”2.众多貌。晋陶潜《劝农》诗之三:“纷纷士女,趋时竞逐。”宋苏轼《论会于澶渊宋灾故》:“春秋之际,何其乱也。故曰春秋之盟无信盟也,春秋之会无义会也。虽然,纷纷者天下皆是也。”《红楼梦》第二九回:“荣国府门前车辆纷纷,人马簇簇。”茅盾《色盲》五:“但在电车又停了时,许多人纷纷下去,他亦惘惘然跟着走到马路

【烟】《唐韻》烏前切《集韻》《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音燕。《說文》本作煙。詳煙字註。《荀子·富國篇》鳧雁若烟海。又《廣韻》於眞切《集韻》《正韻》伊眞切,音因。《廣韻》烟熅天地氣。《易》作絪縕。《集韻》或作氤。《班固·典引》烟烟熅熅。《劉楨·魯都賦》曳髮編芒,蔚若霧烟,九采灼爍,華藻紛。(煙)〔古文〕《唐韻》烏前切《集韻》《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音燕。《說文》火气也。《周禮·秋官·蟈氏》以其煙被之。又姓。見《字彙》。又於眞切,音因。《周禮·春官·大宗伯註》禋之言煙也。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註》煙音

【芜】《集韻》《類篇》微夫切,音無。草名。(蕪)《唐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無。《說文》薉也。《楚辭·離騷》哀衆芳之蕪穢。又《爾雅·釋詁》蕪豐也。《註》豐盛也。又逋也。《楚辭·哀郢》孰兩東門之可蕪。又《小爾雅》草也。又地名。《鮑昭·蕪城賦註》廣陵故城也。又湖名。《前漢·地理志》丹陽郡蕪湖。又與廡通。《書·洪範》庶草蕃廡。(蕪)漢典考證:〔《楚辭·離騷》哀衆草之蕪穢。〕 謹照原文衆草改衆芳。〔《爾雅·釋草》苞蕪茂。《註》蕪,豐也。〕 謹照原書釋草改釋詁。苞蕪茂改蕪豐也。蕪豐改豐盛。 考證:〔《

【苒苒】貌。唐陈翊《龙池春草》诗:“因风初苒苒,覆岸欲离离。”唐孙鲂《芳草》诗:“萋萋緑远水,苒苒在空林。”宋梅尧臣《游隐静山》诗:“溅溅涧水浅,苒苒菖蒲稠。”2.柔弱貌;柔和貌。汉王粲《迷迭赋》:“布萋萋之茂叶兮,挺苒苒之柔茎。”唐元稹《莺莺传》:“华光犹苒苒,旭日渐曈曈。”宋无名氏《清平乐》词:“照影弄姿香苒苒,临水一枝风月。”3.幽蔚貌。唐杜甫《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诗:“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峯。”王嗣奭释:“苒苒,状寺之幽蔚。”4.犹渐渐。南朝梁宣帝《樱桃赋》:“既离离而春就,乍苒苒而冬迎。”宋柳永《八声

【永日】1.长日,漫长的白天。《梁书·王规传》:“玄冬脩夜,朱明永日。”唐李咸用《宿隐者居》诗:“永日连清夜,因君识躁君。”宋陆游《闲居书事》诗:“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明沉德符《野获编·督抚·阮中丞被围》:“阮中丞始出视事,时方盛夏……偃卧时,稍起行,即手薙榛莽以消永日耳。”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上》:“归田多暇,时诵杜诗,以消永日。”2.从早到晚;整天。汉刘桢《公讌》诗:“永日行游戏,欢乐犹未央。”前蜀韦庄《丙辰鄜州遇寒食》诗之五:“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毬声。”《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画阑】见“画栏”。

【沈吟】亦作“沉吟”。1.深思。《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躑躅。”宋秦观《满园花》词:“一向沉吟久,泪珠盈襟袖。”杨朔《海罗杉》:“这段史实,邹文楷老人家说得那么清晰,那么动心,听了,使人沉吟回味,久久不能忘怀。”2.谓深深的思念。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之一:“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宋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词:“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3.迟疑,犹豫。《后汉书·隗嚣传》:“邯得书,沉吟十餘日,乃谢士众,归命洛阳。”《晋书·刘曜载记》:“準自以杀曜母兄,沉吟未从。”《二刻拍案惊奇》

【独】《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犢。《說文》犬相得而。从犬蜀聲。羊爲羣,犬爲獨也。又獸名。《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又獨,獸名。詳前字註。又《廣韻》單獨。《詩·小雅》哀此惸獨。《傳》獨,單也。《又》念我獨兮。《爾雅·釋山》獨者蜀。《疏》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揚子·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又山名。《山海經》獨山,多金玉美石。又《廣韻》複姓有獨

【倚】《唐韻》於綺切《集韻》巨綺切《韻會》《正韻》隱綺切,音輢。因也。《老子·道德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又《左傳·昭五年》薳啓彊曰:設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飮。又恃也。《前漢·韓信傳》百姓罷極怨望,容容無所倚。又偏也,側也。《禮·問喪》居于倚廬。又倚瑟,合曲也。《前漢·張釋之傳》愼夫人倚瑟而歌。今塡詞家謂之倚聲。又姓。楚左史倚相之後。又《正韻》於戲切,音意。義同。又《集韻》與奇同。《荀子·修身篇》倚魁之行。《註》引《揚子·方言》:秦晉之閒,凡物體不具謂之倚。又《莊子·天下篇》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音義同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