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澒洞搅霜信,云日黯淡浮天根
诗句 | 读音 |
---|---|
风烟澒洞搅霜信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仄 拼音: fēng yānhòng dòngjiǎoshuāng xìn |
云日黯淡浮天根 | 平仄:平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yún4àn dànfútiān gēn |
风烟澒洞搅霜信,云日黯淡浮天根释义
【风烟】1.风与烟;风与尘。南朝齐谢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风烟俱浄,天山共色。”唐寒山《诗》之二九七:“昨来攀葛上,半路困风烟。径窄衣难进,苔黏履不全。”2.景象;风光。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唐白居易《西湖留别》诗:“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宋刘过《行香子·山水画面》词:“无限风烟,景趣天然,最宜他、隐者盘旋。”宋张耒《登海州城楼》诗:“客心不待伤千里,槛外风烟尽是愁。”3.犹风尘,尘世。宋苏舜钦《扬州城南
【澒洞】;弥漫。汉贾谊《旱云赋》:“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宋司马光《和范景仁西圻野老》:“哀声澒洞彻四极,草木惨澹颜色伤。”明李东阳《徐用和侍御所藏云山图歌》:“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澒洞山模糊。”李大钊《青春》:“吾华自辛亥首义,癸丑之役继之,喘息未安,风尘澒洞,又復倾动九服,是亦欲再造其神州也。”2.水势汹涌。宋苏轼《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诗:“空濛烟靄间,澒洞金石奏。”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岷江﹞又受彭蠡之流,阻以小姑之险,澒洞震动,不可方物。”赵朴初《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搅】《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巧切,音絞。《說文》亂也。《增韻》撓也。《詩·小雅》祇攪我心。又《廣韻》手動也。《方岳詩》搜攪平生書五車。或作捁。又《集韻》下巧切。同。見字註。
【霜信】来临的消息。宋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一》:“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胡道静校证:“白雁非普通之白化个体,而为另一独立雁种,盖今称‘雪雁’者是。”金元好问《药山道中》诗之二:“白雁未衔霜信过,青林闲送雨声来。”2.霜期。元萨都剌《三益堂芙蓉》诗:“只恐淮南霜信早,絳纱笼烛夜深看。”清厉鹗《九月十三夜月》诗:“江声喧岁稔,霜信压秋残。”
【云】《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
【日】〔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
【黯淡】亦作“黯澹”。1.阴沉;昏暗。唐杜牧《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诗:“柳暗霏微雨,花愁黯淡天。”明何景明《冬雨率然有二十韵》:“二仪黯澹交,百川莽迴薄。”清王士禛《羚羊峡》诗:“巃嵸云雷窟,黯澹蛟鼉宫。”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2.比喻没有希望,不美好。清高鹗《晦日送春同毕苏桥饮长河小亭时苏桥亦欲南归》诗:“大别山遥情黯淡,将离花好约蹉跎。”沙汀《困兽记》八:“因为由于这个打趣,这个哗笑,他看出了危机,觉得前途很黯淡了。”冰心《寄小读者》八:“我自己廊上凝坐,秋风侵衣,一声声卖
【浮】《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音罘。《說文》氾也。《論語》乗桴浮於海。又順流曰浮。《書·禹貢》浮于濟漯。又濟涉腰瓠曰浮。《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註》浮,瓠也。又溢也,過也。《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又先時曰浮。《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又輕也。《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又浮浮,氣烝貌。《詩·大雅》烝之浮浮。又雨雪盛貌。《詩·小雅》雨雪浮浮。又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又浮沉,無定之意。《詩·小雅》載沉載浮。又《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禮·投壷》無偝
【天根】1.星名。即氐宿。东方七宿的第三宿,凡四星。《国语·周语中》:“天根见而水涸。”《尔雅·释天》:“天根,氐也。”郭璞注:“角亢下繫於氐,若木之有根。”唐皎然《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诗:“秋郊天根见,我疆看稼穡。”2.自然之禀赋、根性。汉贾谊《新书·等齐》:“人之情不异,面目状貌同类,贵贱之别,非人天根著於形容也。”明唐顺之《与应警庵郡守》:“惟古人为学,坚苦磨鍊,忍嗜欲以培天根,久之则此心凝静,百物皆通。”3.星相术士谓人之足后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