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香随处有,不待沐兰汤
诗句 | 读音 |
---|---|
芬香随处有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四十四有 拼音: fēn xiāngsuí chùyǒu|yòu |
不待沐兰汤 | 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bù dàimù lántāng|shāng |
芬香随处有,不待沐兰汤释义
【芬香】芳香。《吕氏春秋·侈乐》:“鼻之情,欲芬香。”汉应劭《风俗通·皇霸·五帝》:“嚳者,考也,成也,言其考明法度,醇美嚳然,若酒之芬香也。”宋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芸类豌豆,丛生,其叶极芬香。”郭小川《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诗:“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在我们祖国,遍野芬香。”2.喻美德。汉刘向《九叹·惜贤》:“怀芬香而挟蕙兮,佩江离之婓婓。”《新唐书·宋璟传》:“名义至重,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缘此受謫,芬香多矣。”汉
【随处】处。唐杜甫《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诗:“野花随处发,官柳著行新。”明李贽《与李惟清书》:“若僕则到处为客,不愿为主,随处生发,无定生处。”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一:“四川的区域本来离热带很远,但随处差不多都有榕树。”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不待】1.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唐韩愈《处士卢君墓志铭》:“处士少而孤,母夫人怜之,读书学文,皆不待强教,卒以自成。”《老残游记》第十四回:“那死人,更不待説,漂的满河都是。”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三八》:“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成年人更不待说了。”2.不想;不愿意。
【沐兰】犹沐芳。兰,兰草。唐皇甫冉《宿洞灵观》诗:“明日开金籙,焚香更沐兰。”
【汤】《唐韻》土郎切《集韻》《韻會》《正韻》他郎切,音鏜。《說文》熱水也。《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又水名。《山海經》上申之山,湯水出焉。又《水經注》江水,東逕瞿巫灘,左則湯谿水註之,源出朐忍縣北。又谷名。《張衡·南都賦》湯谷涌其後。又州名。《韻會》廣南化外,唐置湯州,天寶時爲湯泉郡。又縣名。《廣輿記》湯隂縣,屬彰德府。又《書·虞書疏》除殘去虐曰湯。馬融又云:雲行雨施曰湯。又《風俗通·王霸篇》湯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軌,天下熾盛。又《廣韻》式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音商。湯湯,流貌。一曰波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