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道东西合,交衢南北通

复道东西合,交衢南北通

诗句读音
交衢南北通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jiāo qúnán|nāběi|bèitōng
复道东西合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入二十七合
拼音: fù dàodōng xīhé|gě

复道东西合,交衢南北通释义

【交衢】错要冲之处。《孔子家语·入官》:“六马之乖离,必於四达之交衢。”唐杜甫《哀王孙》诗:“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清顾炎武《将远行》诗:“回首八骏遥,悵然临交衢。”

【南】〔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又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又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又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

【北】〔古文〕《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又《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复道】1.楼阁或悬崖间有上下两重通道,称复道。復,通“复”。《墨子·号令》:“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復道。”《史记·留侯世家》:“上在雒阳南宫,从復道望见诸将相与坐沙中语。”裴駰集解引如淳曰:“復,音复。上下有道,故谓之復道。”《资治通鉴·秦始皇二十六年》:“自雍门以东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阁相属。”刘白羽《敦煌秋日》:“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奔赴莫高窟,攀缘于回廊复道之中,留连于岩窟洞天之内。”2.指水陆两路。復,通“复”。唐皇甫冉《送顾萇往新安》诗:“由来山水客,復道向新安。半是乘潮便

【东西】方位名。东方与西方;东边与西边。《墨子·节用中》:“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阯,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汉刘向《九叹·远逝》:“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高赞看椅上坐。钱青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叶圣陶《黄山三天》:“文殊院前边的文殊台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着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2.从东到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四:“秦为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北齐书·文宣帝纪》:“先是

【合】《唐韻》閤切《集韻》《韻會》曷閤切《正韻》胡閣切,音盒。《說文》合口也。又《玉篇》同也。《易·乾卦》保合太和。《詩·小雅》妻子好合。又配也。《詩·大雅》天作之合。《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註》師古曰:蘗麴以斤石稱之,輕重齊則爲合。鹽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爲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又會也。《禮·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註》合,會也。又聚也。《論語》始有曰:苟合矣。《註》合,聚也。又答也。《左傳·宣二年》旣合而來奔。《註》合,答也。又閉也。《前漢·兒寬傳》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註》李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