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

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

诗句读音
浮华重发作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fú huázhòng|chóngfā zuò
雅正甚湮沦平仄: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yǎ zhèngshèn|shényān lún

浮华重发作,雅正甚湮沦释义

【浮华】1.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务实际。汉王充《论衡·自纪》:“其文盛,其辩争,浮华虚伪之语,莫不澄定。”《南史·刘湛传》:“﹝湛﹞不尚浮华,博涉史传,諳前代旧典。”金王若虚《文辨》:“凡为文章须是典实过於浮华,平易多於奇险,始为知本。”《清史稿·德宗纪一》:“率属尽职,勿躭逸乐、尚浮华。”茅盾《序<一个人的烦恼>》:“在现实的洪流中找见了他自己,蜕去了故我的浮华,出落得更坚强沉毅了。”2.指虚浮不实的荣华富贵。唐贾岛《寓兴》诗:“浮华岂我事,日月徒蹉跎。”明高启《拟古》诗之三:“浮华一世中,倏若飞鸟过。”

【重】〔古文〕《唐韻》柱用切《集韻》《韻會》儲用切,音緟。《說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又《廣韻》更爲也。《博雅》重,再也。又難也。《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註》重,猶難也。《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註》如淳曰:重,難也。又貴也。《戰國策》張儀之殘樗里疾也,重而使之。《註》重,猶貴也。又尊也。《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註》重,猶尊也。又尚也。《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註》重,猶尚也。《疏》爲臣之法,不尚虛華之

【发作】表现;显现。《礼记·乐记》:“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孔颖达疏:“四畅,谓阴阳刚柔也。四者通畅,交在心中,而发见动作於身外也。”《山海经·西山经》:“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2.发脾气。《三国志·吴志·孙皎传》:“近闻卿与甘兴霸饮,因酒发作,侵陵其人。”唐陆龟蒙《甫里先生传》:“先生性悁急,遇事发作,輒不含忍。”《水浒传》第五四回:“李逵到得上面,发作道:‘你们也不是好人,便不把箩放下来救我!’”茅盾《诗与散文》二:“他很想发作一下,然而没有足够的勇

【雅正】正。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笛》:“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於雅正也。”宋王安石《上邵学士书》:“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清黄宗羲《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按序中言其学问通博,文辞雅正深粹。”2.方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嶠性雅正,常疾勗諂諛。”《南史·张种传》:“种少恬静,居处雅正,傍无造请。”3.套语。常用于书画等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高雅,请其指正。汉

【甚】〔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時鴆切,音任。《說文》尤安樂也。《廣韻》劇過也。《韻會》尤也,深也。《易·繫辭》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詩·小雅》彼譖人者,亦已大甚。《淮南子·修務訓》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又《唐韻》常枕切《集韻》《韻會》食荏切《正韻》食枕切,音忍。義同。《潘岳·關中詩》主憂臣勞,孰不祇懍。愧無獻納,尸素以甚。叶上寢稔。

【湮沦】沦落;埋没。南朝梁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顾余晚脱略,怀抱日湮沦。”唐李德裕《清冷池怀古》诗:“兴废由所感,湮沦斯可哀。”宋苏洵《上张侍郎第一书》:“一门之中,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復为湮沦弃置之人。”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到嬴秦儒风已灭,从此后圣学湮沦。”《红楼梦》第七八回:“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