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饥眼饱徒倥偬,只说饕馋疑作俑
诗句 | 读音 |
---|---|
只说饕馋疑作俑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zhī|zhǐshuō|shuì|yuètāochányí|nǐzuò yǒng |
腹饥眼饱徒倥偬 | 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fùjīyǎn bǎotúkǒng zǒng |
腹饥眼饱徒倥偬,只说饕馋疑作俑释义
【只】《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又《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又《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又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又《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又《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又《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
【说】〔《易·益卦》民説無彊。〕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
【饕】《唐韻》土刀切《集韻》《韻會》他刀切,音滔。《玉篇》貪財也。《韻會》貪嗜飮食曰饕。《左傳·文十八年》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註》貪財爲饕,貪食爲餮。互詳餮字註。漢典考證:〔《左傳·文十八年》天下之民一比三凶,謂之饕餮。〕 謹照原文一比改以比。 考證:〔《左傳·文十八年》天下之民一比三凶,謂之饕餮。〕 謹照原文一比改以比。
【馋】《廣韻》士咸切《集韻》《韻會》鋤咸切《正韻》鉏咸切,音讒。《廣韻》不廉。《集韻》饕也。又《韻會》通作嚵。《韓愈·月蝕詩》雖食八九無嚵名。
【疑】〔古文〕《唐韻》語其切《集韻》魚其切《韻會》凝其切,音宜。惑也。《廣韻》不定也。《易·乾卦》或之者,疑之也。《禮·坊記》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爲民坊者也。《疏》疑謂是非不決,當用禮以章明之。又度也。《儀禮·士相見禮》凡燕見于君,必辨君之南面,若不得,則正方不疑君。《註》疑,度也,不可預度君之面位,邪立嚮之。又《廣韻》恐也。又《增韻》似也,嫌也。又《爾雅·釋言》戾也。又山名。《淮南子·原道訓》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衆。《註》九疑,山名也。在蒼梧。又神名。《山海經》符惕之山,其上多椶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
【作俑】《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偶象,后因称创始、首开先例为“作俑”。多用于贬义。宋苏轼《上文侍中论榷盐书》:“且祸莫大於作始,作俑之渐,至於用人。”清高其倬《古北口》诗:“作俑赵与秦,流弊及明末。”鲁迅《而已集·扣丝杂感》:“我记得书籍不切边,我也是作俑者之一。”
【腹】《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說文》本作腹,厚也。一曰身中。《爾雅·釋詁》腹,厚也。《詩·小雅》出入腹我。《傳》厚也。《箋》腹,懷抱也。《禮·月令》孟冬之月,水澤腹堅。《註》腹,厚也。又《增韻》肚也。《釋名》腹,複也,富也,腸胃之屬,以自裹盛復於外複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易·說卦》坤爲腹。《疏》坤能包藏含容,故爲腹也。又凡借以喻物。《詩·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河圖引蜀謠》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又遺腹。《前漢·昭帝紀》泗水戴王有遺腹子煖。又腹疾。《左傳·宣十六年》叔展曰:河魚腹疾柰
【饥】〔古文〕《玉篇》紀衣切,音機。《說文》穀不熟爲饑。从食幾聲。餘詳飢字註。
【眼饱】看得多感到满足。唐张鷟《游仙窟》:“十娘曰:‘少府亦应太飢。’唤桂心盛饭。下官曰:‘向来眼饱,不觉身飢。’”《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他要当面看我时,就等他看个眼饱。我又不残疾,怕他怎地!”汉
【徒】〔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塗。《說文》本作。步行也。《易·賁卦》舍車而徒。又步卒也。《詩·魯頌》公徒三萬。又《爾雅·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詩·小雅》徒御不驚。又《玉篇》衆也。《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前漢·東方朔傳》人至察,則無徒。又《廣韻》空也。《爾雅·釋訓》暴虎,徒搏也。《註》空手執也。又《廣雅》徒,袒也。《史記·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又《正韻》但也。《孟子》徒善不足以爲政。又《廣韻》黨也。《張衡·思賦》朋精粹而爲徒。又弟子曰徒。《論語》非
【倥偬】亦作“倥偬”。亦作“倥怱”。1.困苦窘迫。《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傯於山陆。”王逸注:“倥傯,犹困苦也。”《后汉书·张衡传》:“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李贤注引《埤苍》曰:“倥偬,穷困也。”唐韩愈《人日城南登高》诗:“人生本坦荡,谁使妄倥傯。”清龚自珍《江左小辨序》:“使倥偬拮据,朝野骚然之世,闻其逸事而慕之,览其片楮而芳香悱惻。”2.事情纷繁迫促。《后汉书·卓茂传论》:“建武之初,雄豪方扰,虓呼者连响,婴城者相望,斯固倥傯不暇给之日。”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敲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