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契真千载,谋谟复四邻

符契真千载,谋谟复四邻

诗句读音
符契真千载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 fú qì1qiān zǎi
谋谟复四邻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móu mófùsì lín

符契真千载,谋谟复四邻释义

【符契】1.犹符节。《韩非子·主道》:“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臣相体,若合符契。”宋司马光《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诗:“圣贤会合若符契,坐致四海登熙隆。”参见“符节”。2.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市朝徵信,则有符契券疏。”唐白行简《李娃传》:“其二肆长相谓曰:‘我欲各閲所佣之器於天门街,以较优劣,不胜者罚直五万,以备酒饌之用,可乎?’二肆许诺,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证,然后閲之。”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汉世制詔三王,其册书犹真草兼具,岂况符

【真】同眞。俗字。

【千载】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唐韩愈《歧山下》诗:“自从公旦死,千载閟其光。”清昭槤《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纯皇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谋谟】;制定谋略。《管子·四称》:“昔者有道之臣……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謨,动作则事,居国则富。”《东观汉记·明帝纪》:“数问以政议,应对敏达,谋謨甚深。”唐司空图《复安南碑》:“且四夷猾夏,千古劳师,折衝实在於谋謨,委寄惟艰於授受。”严复《原强》:“法弊之极,人各顾私,是以谋謨庙堂,佐上出令者,往往翘巧伪污浊之行以为四方则效。”典

【复】〔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傳》復,還也。《詩·小雅》言歸思復。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復于王。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復也。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復。《註》復,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又招魂曰復。《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註》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又興復。《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又姓。《正字通》元有復見心。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

【四邻】1.犹四辅。天子左右的大臣。《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孔传:“四近前后左右之臣。”《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承,左曰辅,右曰弼……《书》曰‘钦四邻’,此之谓也。”《管子·四称》:“寡人幼弱惛愚,不通诸侯四邻之义,仲父不当尽语我昔者有道之君乎?”参见“四辅”。2.四方邻国。《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吴子·料敌》:“四邻之助,大国之援。”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国家治,则四邻贺;国家乱,则四邻散。”3